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光和眼睛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案新版粤教沪版.doc
Page1
3.3.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试验探究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变更光路的作用。
(3)了解实像与虚像。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学问和物理规律探讨简洁光学问题的实力。
(3)能依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好用的仪器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心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老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应用,增加酷爱科学、酷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试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设计探究性试验及对虚像的初步相识。
课时支配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学问点有两个方面: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新奇中动脑动手来探究其规律。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应多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了解。
教学思路:
教学理念:
初二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实力,但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任何事物都极富有想象力,对什么都有爱好、什么都想探个原委。因此我认为这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需重视,且应牢牢把握、至关重要的一点。要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
采纳探究式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设置情景,让学生绽开联想,配以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分组合作、集体沟通中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
3、教具:
小平面镜、蜡烛、玻璃、刻度尺、潜望镜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分为哪两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二)引入课题
平面镜成像就是镜面反射的一种状况
(三)新课教学
1、什么是平面镜?(学生视察自己手中的小平面镜后回答)
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
2、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平面镜呢?
学生思索后回答:人化妆时;配眼睛时;舞蹈演员练功时等等
3、为什么照镜子时用平面镜呢?
学生通过视察镜子回答:能成像
4、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动手做试验:照镜子(要学生通过镜子在运动时和静止时照镜子,揣测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揣测问题:(1)像与人的大小关系如何
(2)像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3)人离开镜子时,像也是离开的吗?
(4)人靠近镜子时像是否变大了?
(5)人在镜中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6)镜中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揣测,并将揣测内容和学生揣测结果列在黑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揣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可以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试验与思索”。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的是玻璃,不是平面镜?
引导学生回答:玻璃板不仅能成像,而且还能透过它看后面物体。
过学过试验:平面镜成像试验(学生过做确定或否定原来的揣测内容)
提问:放在玻璃后的蜡烛和前面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提问: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的像是否越大?
学生回答: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相等
老师总结:以远处开来的小车做类比,指出我们感觉物体由小变大,只是一种视觉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样的关系?(要求学生变更蜡烛的位置,做三次试验,通过连线和测量得出结论)
学生结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老师提问: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学生回答:正立的
老师提问: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引导学生将后面的蜡烛去掉,换成一张白纸,在白纸上是否能望见蜡烛?
学生回答:白纸上没有蜡烛,成的是虚像。
5、为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人能望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了人的眼睛。人能在平面镜前视察到自己的像,也确定有光线进入了人眼,那么成像的光是从哪发出的呢?(利用电脑进行分析演示)
在镜前的一个发光点可以发出多数条光线,我们取其中的两条光线,做出它们射到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这两条反射光线在平面镜前不会相交,而人眼睛正好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路径上,会感到这两条光线是从镜子后面的S'点发出的,但事实上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