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本文基于对XX省XX市的调研,对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建成情况进行了概括,分析了XX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与对策建议。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是国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统筹农村资源开发、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及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重要战略部署。
本文基于对XX省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调研,系统梳理XX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与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自XX年起,XX省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规划,XX-XX年,XX市以3000元/亩的标准统筹整合建设资金X亿元,建设X万亩高标准农田。XX市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规范项目管理、深化机制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设进度和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项目的建成及投入使用,有力地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灌溉平均保障率达到X,田间道路通达率超过X%,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74%,进一步保障了粮食产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户积极性不高,依赖思想过重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也是农民。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农田产量明显提高、流转租金成倍上升,老百姓参与意愿逐渐增强。但仍然有少数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不了解,参与意愿不高。同时,进行田块规整化处理时,需要对已有承包经营权进行调整,无法做到“绝对公平”,一些原来田块好的或是调整后利益减少的农户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排斥心理。此外,一些村、组、农户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政府投资的工程,理应由政府全权负责,常常提出不符合工程规范的建設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补偿要求。
(二)部分项目设计不科学,管理监督粗放
一些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的时间比较短,规划设计过程中摸底调查没有做足,方案设计比较仓促,致使项目设计与现实需求不相符,造成变更量大、项目实施困难或者被迫修改设计方案。其中,部分项目的后期变更与前期规划设计是不同单位负责,进行后期变更的工作人员不了解项目初始规划时的具体情况,难以给出合理的建议,只能被动接受变更诉求,导致最终建设效果偏离了原定目标。一些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施工便利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导致耕作难度增加、耕作层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由于层层转包,实际施工队伍能力不足,施工单价过低、标准降低。此外,还有一些镇、村管理人员力量相对不足,个别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执行监理规定不严,监督不力,导致项目建设质量未全部达标。
(三)建后管护经费不到位,权力责任虚化
根据相关规定,各县(区)需按照15元/亩/年的标准安排专项管护资金,但一些地方经费落实不到位,而且随着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断增加,对管护经费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用资金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额不断拉大。一般而言,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已流转的由经营主体实施管护,未流转的移交给行政村,乡镇为建后管护责任主体,村委会为实施主体。但实际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存在权力责任虚化的现象。一些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体动力,管护意识差;一些村长期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很少,管护难以到位;一些经营主体由于后期运营乏力,管护不到位,建设不可持续。此外,由于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如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了基础设施损坏,修复主体不明确,乡镇或村集体又无力承担。
(四)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成本不断攀升
到目前为止,XX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即通过省级统筹进行资金筹措,社会资本参与度明显不足。同时,以往的建设一般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项目,未来建设中,地点偏远、项目点分散、梯田多等情况会比较常见,土地平整、物料运输等项目施工方面的人工成本随之大幅增加,加之建设材料及设备的购置价格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成本刚性提升,实际投入资金逐年攀升。在XX市、县两级不同程度都存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资金投入需求增加与现实财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五)政策稳定性有待加强,配套措施不全
一方面,土地规模经营相关政策、农业招商引资配套政策不健全、不及时。比如,为了进一步稳定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产业结构调整面积控制愈发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