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开题报告.pdf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社会主义
舆论监督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过程中,舆论研究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越是深入,就越需要
科学的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许多边缘学科的创立,为舆论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觉和理论支持,对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思想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无疑对我国
当前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切实帮助群
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有着极为重要
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探究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源头及其特征,以典型案例为论证依据,
进而论证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出现,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期望以古鉴今。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NoelleNeumann)的考证,卢梭在《社会
契约论》中首次使用了“公众舆论”(l‘opinionpublique)一词。
1762年,法国学者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
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
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他首次将“公众”与“意见”两个概念结合起来,
并进行了论证。
在中国,“舆论”一词的最早记录,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设其傲
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学者魏永征在《新闻传播法教程》中指出:“舆论监督一词,是中国学术界的发
明。有记载说,最早是80年代初甘惜分老人提出来的。甘老深居不出,已十多年未
见,未能当面聆教。我所见到的,有1986年成美、童兵合写的《新闻理论简明教程》
中有关于舆论监督的大段论述,还有是孙旭培的硕士论文《论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中
也说了这个概念,现在可以见到的是文汇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新闻自由论集》中
收入的此文,其实更早发表于1986年出版的《新闻法通讯》。纵观他们的说法,都是
按照国际通行的认识,把舆论(publicopinion)定义为“公众的意见”。公众的意
见经过传播形成舆论,会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公共事务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者陈力丹在《论舆论监督》中推敲舆论的概念中指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
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它具有相对的
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能够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其
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国人
才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梁启超在1902年写的《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是我国近代舆论研究中的第一篇
专论,他在这篇专论中提出了舆论的定义:“舆论者,寻常人所及见也。”
学者陈建云、吴淑珍在《舆论监督三十年历程与变革》中提到,1978年10月召
开中共十三大,会议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
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
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是党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舆论监督”这
一概念。
现代社会对舆论监督的普遍定义为:“广义舆论监督是指我国公民享有对国家和
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而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公
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
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
随着舆论监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舆论监督展开调查及研究,研究某一古
代或近现代有关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特征及趋势,当下也有许多学者探讨如何做好
舆论监督。
记者雷志梅在《声屏世界》中发表《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文章》指出:“作为新时
期的媒体记者,如何运用手中的舆论工具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首先,要提高自身的
政治水平,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这就要求记者要及时掌握党和政府
的最新政策法规,了解党和政府的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其相关的政策精神。”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中国的舆论监督起源于什么时候,当时的社会背景、情况及历史影响。它
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具体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