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学:行为生态学.ppt

发布:2021-08-03约1.48万字共1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拟态: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仿另一种生物从而获益的生态适应现象 在昆虫类和蜘蛛类中极为发达,在脊椎动物和植物中也很普遍。拟态是进化的产物。尺蠖形似小枝因而免受鸟类啄食,这种现象可称模拟或保护色。 贝茨氏拟态  可食性物种模拟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 米勒氏拟态  两种具有警戒色的不可食物种互相模拟的拟态现象 。如果两个不可食物种具有足够的相似性,则会一起分担这一死亡率。这对每一种都是有利的 。物种间的相互模拟不必象贝茨氏拟态那样精确,因为模拟的目的不是要骗过捕食者,只是为增强警戒作用;具有米勒氏拟态的物种很少是多态的。 波氏拟态指拟态者为了不引起模拟对象怀疑而产生的拟态现象,常常是捕食者模拟猎物或寄生者模拟寄主。 进攻性拟态,拟态成为无害的物种去吸引猎物。自家拟态 :指同种生物间的模拟,如很多雄蜂无刺却形似有刺的雌蜂而得到保护 宿主拟态 主要见于鸟类。例如杜鹃产卵于其他种鸟的窝内,其卵色与宿主的卵相近,因而不被发觉,其雏孵出后为宿主扶养成熟。维达鸟(文鸟科维达亚科)也有将卵产于其他鸟窝内的品种,且具宿主专一性。幼维达鸟的嘴部外形、求食鸣声、头部动作以及毛色都是酷似宿主幼鸟,因而得到喂饲。因杂交子代将无法适应父母任一方的宿主,故这种专一化的寄生关系要求避免杂交。每种维达鸟的鸣声都学自宿主,鸣声同源者方能相配,保证了各种间不发生杂交。 有利于传粉及散布的拟态 有的植物甚至模仿动物。如某些兰(蝇兰、蜘蛛兰、蜂兰)的唇瓣形状酷似雌蝇、蛛、蜂,诱使有关的蝇、蛛、蜂雄体来“交配”,从而将花粉传走。另外一些植物花朵(如豹皮花属)则能发出腐臭气味以吸引某些喜欢腐臭气味的昆虫。斑叶海芋还有杯状结构,能暂时囚禁进入的昆虫并让它将身上的花粉洒落在杯中雌花上。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类型 特征 作用 实例 保护色 色同(与背景) 避免被发现 利于捕食 雷鸟 拟态 形色似(与背景中某一物) 避免被发现(误认) 利于捕食 竹节虫 警戒色 色异(与背景) 有毒 警告(避免被误食) 黄蜂 转移视线:将捕食动物的攻击目标转移到身躯的非要害部位以便最后逃生,如毛纹蝶或某些蛾类的眼点和类似触角结构组成的假头;蛇和蜥蜴在遭到攻击时常抖动尾部以将攻击目标从头部转移开;有的蜥蜴目动物折断的尾巴尚能扭动 伪装:假死,如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 3.自卫:如利齿、蹄、爪、刺、毒性等 直接利用化学武器自卫的如臭鼬,遇到敌害先竖起尾巴警告,无效时由肛门腺喷出臭液 蝾螈与花蛇争斗时,用分泌胶液的尾巴撞击花蛇头部,使其嘴被胶液粘住 集体性的反捕食策略:如山雀对猛禽,当捕食者离鸟巢近时,采取啾啾鸣叫并急速降落攻击的方式,当距离较远时,则发出警号并发起反击,持续时间较久 化学防御:运用动物本身的不可食性,如王蝶,幼虫采食马利筋属植物,积累一种糖苷 饮水 野生陆地动物饮水时很易遭到捕食,因此常采取减少饮水次数或成群饮水并派出警戒监视的对策 动物的择居行为 1.蜜蜂分群 每当蜂群中蜜蜂的数目发展到超过蜂巢的容纳量时,就要分群 蜂群对新巢址的选择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对温度变化的保护作用;巢址的大小;与旧巢的距离 2.三趾鸥 营巢于临海峭壁上,主要是为了逃避敌害,是从地面营巢的一般海鸥在敌害的侵袭压力下进化的结果 动物的性行为 动物为了繁衍,除了在形态、生理方面,还必须在行为上满足下列条件: 雌雄双方能识别对方是同种异性 彼此必须吸引,接近并消除种内斗争或逃避的倾向 必须在性行为上同步,即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同时具有交配的要求和相应的行动 1.求偶行为 功能之一是吸引与选择同种异性 主要靠动物的所有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 集体求偶,如青蛙、蝉、蜂鸟等,由于刺激的累积效应对异性动物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第二个功能是抑制异性的攻击或逃避反应 一般雄性的性行为中包含攻击行为成分,雌性动物的性行为中包含逃避行为的成分,因此求偶行为是必须的 如蜘蛛、三棘鱼 鸟类主要采取顺从的姿态,如鸦类在求偶时,双方不将长喙指向对方而是从侧面靠近 还可以激发起另一种行为方式来克制攻击,如雌鸟模仿幼雏张口嗷嗷待哺的姿态和啼声,雄鸟就不攻击转而哺食;有的雄鸟口衔羽毛、水草等筑巢材料,公鸡等的让食或献食等 第三个功能是促使雌雄双方在性行为上达到同步,使双方形成彼此协调配合的同步现象 生殖细胞的生成与抚幼行为的发展对雌雄双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特定的要求 后代幼子的存活,要求有特定的环境条件 性行为的同步现象往往是对环境刺激反应强烈的一方(雄性)先发动并由它刺激对方产生同步效应;还能影响临近的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 交配、配偶关系、生殖隔离 雄性动物为保证自己的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往往要防止其他雄性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