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docx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学习《赠刘景文》一诗。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背诵和默写,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意境。
2.通过诗歌学习,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
1.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2.诗歌背诵和默写中的记忆技巧。
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共同感受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对比,将诗歌中的哲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3.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如编故事、画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背诵和默写诗歌。
4.设置梯度练习,从易到难,逐步提升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频播放设备、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诗歌相关图片、音频资料、网络诗词赏析文章。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树叶、果实等)、教学卡片、诗歌背景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师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象,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特点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3.播放古筝曲《平沙落雁》,营造古典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作者苏轼及其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
2.齐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诗歌内容,讲解重点字词,如“橙黄橘绿”、“萧瑟”等。
4.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橙黄橘绿”的意象。
5.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巩固记忆。
2.教师提问:“诗歌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
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你会怎么说?”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提问:“这首诗中有哪些词语或意象让你印象深刻?”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5.教师提问:“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发?”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拓展。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或场景让你联想到这首诗?”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诗意。
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背诵《赠刘景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苏轼全集》节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宋诗选注》中关于苏轼诗歌的赏析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一书中关于秋天的诗词赏析,拓展学生对秋天主题诗歌的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选择苏轼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如《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体会苏轼的文学造诣和情感表达。
-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找关于秋天的其他古典诗词,比较不同诗人对秋天的不同描写,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创作活动,以“秋”为题材,尝试运用学到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讨论关于诗歌和秋天的话题,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开展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诵作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3.知识点拓展:
-秋天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运用和象征手法。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他在文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