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doc

发布:2015-09-13约9.89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1958-1997) 渐入辉煌的短篇电视剧 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采,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地得到拓展。 中国电视剧就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可分为4类:1、短篇电视剧;2、电视连续剧;3、戏曲电视剧;4、儿童电视剧。 短篇电视剧是指1集或2集的电视剧。它短小精悍,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在电视家族中,它最适应于精雕细刻,是在艺术上最有条件出新的艺术形式。 中国电视初创时期,电视剧制作,是采用“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在演播室搭景,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的处理,运用电子传播手段,直接传达给电视观众。它不同于舞台剧实况转播,而且,全部为单本剧,应视为“短篇电视剧”的雏型。 1978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三家亲》。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室内走向室外、实景拍摄的短篇电视剧。 自1978年至1982年,中国制作、播放的电视剧基本都是“短篇电视剧”。中国观众真正认识电视剧,是从“短篇电视剧”开始的。这个时期是“短篇电视剧”独领风骚的艺术时代。 最早引起强烈反响的中国短篇电视剧为《永不调谢的红花》,感人地抒写了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而傲然不屈的事迹。其后,短篇电视剧最受欢迎的是写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情操的作品。 《凡人小事》通过一位中年丧夫的教师调动工作中的前后遭遇,深刻鞭挞了“请客送礼走后门办事”的不正之风,塑造了一个不贪财、不受礼、关心教师生活的好干部形象。 《有一个青年》讲述一个在“文革”中失去正常学习机会的知识贫乏的青年,不甘现状,勇于追求,终于取得科研成果的故事。 《新岸》描写一位失足女青年刑满释放以后,以顽强的意志,艰苦的劳动锻炼,悔过自新,走向光明新岸的动人过程。 上述电视剧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开掘更为深入。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反映改革生活的《女记者的画外音》、《新闻启示录》。前者以女记者到厂里采访为线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和戏剧矛盾,刻画了一位敢于顶风冒险、改革旧体制、推行新制度的厂长形象;后者,通过东南大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的改革,塑造了几位“新闻记者”和“新书记”、“人事处长”等锐意改革、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两部作品在艺术形式都有突破。它们熔纪实性、政治性、新闻性、故事性于一炉,构思技巧与拍摄手段新颖,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剧的崭新形态。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短篇电视剧最大的变化是涌现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与独特风采的作品,其结构、样式、手法、风格各有特色。有电视喜剧《不该将 兄吊起来》、电视歌舞剧《金房子》、电视轻喜剧《自行车圆舞曲》、电视悲剧《走进暴风雨》、论文式电视剧《我们起誓》。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秋白之死》堪称精品。 《希波克拉底誓言》借助于古希腊神圣的医学之父希波拉克的誓词,围绕着3位医生竞争眼科主任和孩子的眼睛被摘除这对矛盾,组织情节,表达情感、倾向和对人生、生活的哲理认识,并借此映照出人的灵魂的真诚与虚伪。作品运用象征、浓缩、变形、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审美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秋白之死》是一部凝重、悲怆的抒情人物传记片。它塑造了作为革命领袖、文化人的瞿秋白对生死的见解。瞿秋白被反动派逮捕后写下了《多余的话》,编导者将其中许多深刻、精美的语言,演化为画外音、人物独白、人物对话、旁白等,声情并茂,音画迭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胸怀坦荡、严于律已、多思善感、诗情横溢的瞿秋白的形象。作品立意高远,情思隽永,写实、写意、隐喻、象征相统一,给观众联想、思考、审美的极大满足。 短篇电视剧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连续剧的大量涌现,数量虽有减少,但在艺术创作领域却日臻成熟。许多作品发挥出了短篇电视剧独具的优势:艺术的整体性和艺术的探索性。别具一格的风格化的作品出现使中国短篇电视剧终于达到了一个崇高的审美境界。比如《无人知晓的世界纪录》便是一部艺术品位很高的作品。它讲述:“文革”中,百业俱废,一位游泳健儿默默地在向世界纪录冲刺。他创造了世界纪录,却无人知晓。在一次大规模的武斗中,他坚持游泳,竟被指为“*细”,判处死刑。就在他用生命的最后节拍向着世界纪录的终线冲刺的时候,罪恶的枪声响起。该剧将“文革”作为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