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四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生物试卷含解析.doc
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四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下图中W表示野生型,①、②、③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虚线表示所缺失的基因。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①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
A.基因a B.基因b
C.基因c D.基因d
2.细胞内的RNA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RNA-蛋白质复合物,以完成某些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种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细胞器.在此处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水分子
B.RNA聚合酶是一种蛋白质,转录时,它与RNA结合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RNA-蛋白质复合物
D.某种RNA与蛋白质结合后,参与DNA分子单链的形成.则该蛋白可能是逆转录酶
3.为治理蝗灾,古代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如唐人的“利用柴火诱杀成蝗”,宋人的“挖卵灭种”等;当代生态学家则提出,采取“改治结合”,即通过垦荒、修坝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同时结合化学、生物防治等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治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柴火诱杀成蝗是利用行为信息传递的作用
B.“挖卵灭种”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
C.“改治结合”治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蝗虫种群的K值
D.生物防治的优点之一是导致蝗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降低
4.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的病症的遗传方式最可能是()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细胞质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5.利用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检测抗虫棉中Bt抗虫蛋白表达量,原理如下图所示。检测之前,将“目的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固定在支持物上,待测样本中的抗原和酶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固相抗体,标记抗原的酶可催化颜色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检测过程中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均为Bt抗虫蛋白
B.需设置仅有酶标记抗原或者仅有待测抗原的两组对照
C.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底物的量及显色时间必须一致
D.反应体系中蓝色越深说明待测样品Bt蛋白含量越高
6.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
A.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
C.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稳态可包括生物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Ⅰ、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含量是2.8﹣2.2g/l,胰腺是参与调节血糖平衡的主要器官。现有甲、乙、丙三名成年人进行糖尿病的诊断测试,先禁食22小时,再分别喝下等量含l22g葡萄糖的溶液,4小时内定时测定三人血浆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结果如图2、2所示:
(2)胰腺既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由胰腺分泌进入消化道的物质有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由胰腺分泌进入血管的物质有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据图2、2分析,甲、乙、丙三人中血糖调节正常的是______;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而患Ⅰ型糖尿病的是_____。
(3)当人体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因机体对自身结构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时,可导致糖尿病,机理如图所示,其中Y2﹣Y3表示不同抗体。图中某类细胞指的是__________,Y2~Y3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抗体Y2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其胰岛素分泌减少
B.抗体Y2攻击胰岛B细胞使得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
C.抗体Y3与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
D.胰岛B细胞和靶细胞均可能成为抗原
Ⅱ、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量
一
2.48x2222
2.2×2222
2.69×2222
2.8×2222
二
3.2×229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