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发布:2025-03-15约3.5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围绕一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展开,旨在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场景: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公园游玩,门票每人10元,一共去了30人。买门票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0×30=300$(元)。然后,教师改变条件,说除了门票,每人还需要买一瓶5元的矿泉水,那么这次游玩总共花费多少钱?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10×30+5×30$。教师提问: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探究新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类似的混合运算算式,如:$25+3×4$、$48÷6-2$、$12×(3+5)$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A说:$25+3×4$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呢?学生A回答:因为老师之前说过,乘法和除法要先算。教师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写出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接着,教师让学生计算黑板上的算式。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B在计算$12×(3+5)$时,先算了乘法,再算加法。教师将这个错误的计算过程展示在黑板上,问其他学生:他这样算对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指出错误,教师再次强调了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

3.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练习题:

(1)$32+4×5-7$

(2)$18÷(3+3)$

(3)$24-6×2+8$

(4)$5×(4+6)÷2$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计算,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错误。比如,学生C在计算$24-6×2+8$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结果算错了。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再次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重新计算。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师进一步提问:运算顺序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回答: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5.课堂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自己出5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并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方法分析

1.情境导入法

通过创设学校组织学生去公园游玩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探索知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3.练习巩固法

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巩固所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练习巩固法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五、学生学习表现分析

1.积极参与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练习中。例如,在小组讨论运算顺序时,学生们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练习环节,学生们也能认真完成题目,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表现出较强的学习主动性。

2.理解与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回答问题,计算结果也比较准确。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存在的问题

然而,仍有少数学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