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内容 旧好莱坞的理论与实践 好莱坞的建立 戏剧化电影美学观 类型片 新好莱坞电影 背景 特点 好莱坞的建立 美国电影业兴起于东部,以纽约为中心 为了廉价的土地,和不受专利权公司的控制而西迁 好莱坞(hollywood) 位于加州洛杉矶市,本来很荒凉 一位英国房产商为了安慰其妻子的思乡之情,将买下的140亩地命名为“好莱坞” (冬青树林)。 1911年,第一家电影公司在好莱坞建立 以后各电影公司陆续建立,迅速壮大 一战后,20到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生产的中心,控制了世界各国电影市场的60%到90%的份额。 戏剧化电影美学观 戏剧化电影: 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背景:声音进入电影;电影向戏剧学习 电影声音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可以用对话来推动情节、讲述故事、表达人物内心、塑造人物,这些正是戏剧的特点。 以戏剧美学为基础 由蒙太奇美学转向戏剧美学 并不是不要蒙太奇,而是由重视蒙太奇转向重视戏剧性;由重视影片的隐喻、象征转到重视电影的情节、表演(教材30页)。 三一律和戏剧冲突律 经典好莱坞类型片 背景: 商业化: 迎合、取悦观众 制片厂(规范化,程式化、模式化): 30年代的八大制片厂:米高梅、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环球、雷电华、哥伦比亚、联艺 制片人制度,明星制 观众接受心理: 期待视野(形成与打破): “白日梦”与“集体无意识”(英雄梦;美女梦;历险梦……总之是超越“现实”) 制片人制度 制片人成为电影的总体核心 制片人(producer)的职责: 选择剧本、导演和演员、控制预算、监督拍摄和后期制作、决策影片的宣传和发行等。 奥斯卡影佳影片的领奖者。 1939年的《乱世佳人》的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决定电影的一切 十七八人编剧;三位导演参与;在全美寻访“郝思嘉”的扮演者,1400入选,90人试镜 几种电影生产的核心体制 制片人中心 好莱坞更多的是这一种,可能与后两种达成平衡和妥协。 导演中心 导演成为一部片子的真正的决定者,实际很多时候导演是妥协的,与体制妥协(听国家的),与资本妥协(听老板的),与市场妥协(迎合观众) 明星中心 就电影的生产过程来说,明星很难成为一部电影的真正主导性的中心,明星可以成为一部电影商业卖点的中心。 明星制度 明星的产生 电影艺术的塑造和体制性包装 电影的叙事、摄影、灯光和服装、化妆等赋予其魄力 其他手段:广告宣传、形象包装、私生活炒作等 劳伦斯,被捏造的新闻说死于车祸,然后又让劳伦斯亲自出面辟谣,轰动全美。 让16岁的伊丽莎白·泰勒与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全美橄榄球队队长约会 观众心理: 观感上的愉悦:生活当中的美毕竟是少的。 明星体现了某种生活理想和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某些愿望。 欲望的对象或认同的镜像 演员的目标观众群 西部片 最能表现美国精神的类型片种 基本要素: 荒凉的西部;尚未确立的社会秩序;坏人;正义者(牛仔;警探;复仇者;杀手);女人(风情的寡妇;受害的单身女人);马;枪;比枪,决斗;正义战胜邪恶。 美国民族精神:个人主义、冒险和开拓精神、英雄主义、硬汉精神 美国的独特地理风貌。 发展三阶段: 二三十年代:英雄美女;野蛮可怕的印第安人 四五十年代:“成年西部片”,困惑的英雄,白人中也有坏蛋;种族主义倾向减弱 60年代“心理西部片”:反英雄化,悲观厌世 90年代:《与狼共舞》 新好莱坞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邦妮与克莱德》(1967) 背景: 美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摇滚,越战,民权运动,妇女运动,肯尼迪遇刺,尼克松“水门事件”,反文化浪潮,颠覆既有秩序,打破传统的束缚。 新好莱坞的特点: 艺术上追求真实,受欧洲电影影响较大 突破了戏剧电影美学观的束缚:真实;开放的剧情结构;复杂的人物;实景拍摄 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娱乐化 * * 戏剧化电影的特点: 清晰的情节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封闭式的叙事结构;线性结构 简明易懂(爱情故事;警匪故事等都简单而完整,爱情也是纯粹的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 鲜明的矛盾冲突,情节跌宕起伏 正与邪的对立,这成为主要的矛盾和叙事的动力;正必然要因临危险和危机,但最终总是化险为夷。 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 悬念:知道结果寻求原因;知道原因等待结果(不知情或被蒙骗的主人公,易容,易妆) 误会(《魂断兰桥》) 巧合和偶然(戏剧经常使用)等 浓烈的情感色彩。 煸情,是被放大和夸张了的,放在了极端情境之下。 三失(失散、失明、失忆)的运用就是为了强化戏剧性和情感。 反差原则: 主人公差别越大,情感越非常态化就越有力度和感染力。女王爱上的信使;王子爱上了平民姑娘;爱上了敌人(古典主义戏剧;《第四十一》);老实的男人与野蛮女友;临近死亡的爱情(战争,疾病等等)……(年龄差别,身份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