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母题19562012汇编考点18自然界的水循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2012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1),回答第1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2.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 1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 a 增加 B. b 增加 C. c 减少 D. d 减少
【答案】B
(2012年高考真题上海卷)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
状况。回答9~11题。
气温降水量(℃)( mm)
40 30 20 10
0 -10
3. 该河流可能分布在
A. 恒河流域 B. 尼罗河流域
1250 1000 750 500 250 0
C.长江流域
冬春夏秋
0
20 40
60 80 100
D. 亚马孙河流域
径流分配(%)
【答案】C
4.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 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 雨水补给 C.地下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
【答案】B 5.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
A. 1月 B. 2月 C. 11月 D. 12月
【答案】A
(2012高考真题全国卷新课标)图 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 1完成 4~5题
流量
乙水文站 流向
湖泊
① 0 12 24 36时间/h
a b图 1
6.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 1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 地 D.④地
【答案】D
7.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C
1.(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卷)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
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约20%,主要原因是
A. 冰雪融水增加 B. 冻土面积扩大C. 青藏高原抬升 D. 湖面蒸发增加
【答案】A 【解析】色林错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上高山融水增加而导致水位上升.故选 A.
2.(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高山冰川融水,
【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在不同季节的补给特点。由题干该时期是指冬季,冬季大气降水量少,湖泊水位也较低,高山冰川由于冬季气温低不融化,地下水位变化受季节影响小,因而冬季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地下水。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 1,回答 1~2题。
是地表径流,又由①是位于水汽输送和②地表径流之间,则可知①为降水,③位于地表水体和水汽输送之间,即为蒸发,剩下④即为跨流域调水。
4.(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一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答案】 D
【解析】取水需要保证水质,则得保护水源地,从丰水区输水到缺水区的过程要尽量减小过程中损耗,提供输水的效率,随着经济发展,人类需水量越来越大,水资源严重不足,所以需节约用水,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排水则需要注意防止水污染,除了当地污染还需考虑由于水体的流动对下游地区的污染,即 D项不够恰当。【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水循环及其各个环节的利用。
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5.(2009年高考江苏卷)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图 l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 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 1,完成 2~ 4题。
月入库水量/万 m3 月均水位/m
450
30
400 350
25 300
20
250 15
200 150
10 100
5
50 0 0
1 4 710月份b图 1
8.(2009年高考海南卷)图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答案】C 【解析】据图 a逐月入库水量判断, 1--7月入库水量先降后升,考虑径流相对降水时间滞后特点,说明降水量并非逐月增加。 7-10月入库水量下降明显,但库区月均水位变化不大 .冬春季节入库水量小且变化不大,但库区月均水位显著降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