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武侠之魂 —— 论金庸小说中的“义”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中国,小说曾长期被视为“小道”,不受重视与青睐。武侠小说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更是毫无地位可言,就连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都曾一度被禁。可喜的是,在当代文坛上,新派武侠小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赢得了大批的读者,尤其是金庸,在今天,金庸先生已经成为全世界华文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作家了。
金庸的武侠小说共十五部,其中长篇十二部,短篇三部。他曾用书名首字的十四个字作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最后一个短篇《越女剑》没有包括在内。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两岸三地、乃至整个华人社会长盛不衰,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神话。香港红学家林以亮说过:“凡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那么金庸小说何以如此受欢迎呢?金庸小说中有曲折传奇的故事情节,有生动有趣的人物性格,有刻骨铭心的浪漫爱情,也有恩怨纠缠的生离死别,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金庸小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含量。
1980年10月12日,倪匡的第一部《我看金庸小说》出版,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发行人沈登恩在《明报》看见《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随后一套23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在台湾陆续问世,标志着“金学”的诞生。以研究武侠小说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在中国还是第一例。二十多年过去了,“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在香港有倪匡,在大陆有陈墨等“金学家”,出版了大量“金学”著作。严家炎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贺辞中这样说:“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的篇章。”当然, 批评金庸小说的也是大有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袁良骏在《中华读书馆》曾发表《再说雅俗——以金庸为例》,尖锐指出金庸小说的六大痼疾,鄢烈山网络金学研究
网上有关金庸的评论被称为“网络金学研究”。据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先生考证,早在1993年中文网络新闻组ACT在美国诞生之日,对金庸作品的评论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是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一个话题”,并逐步发展成为“网络金学研究”。如果从1993年算起,“网络金学研究”至今已经有了16年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16年,但这在仅有16年历史的中文网络文学中无疑是历史悠久的。
目前声名最著、实力最强的金庸网站,当推台湾“金庸茶馆”和大陆“金庸江湖”,这两大网站代表着目前网络金学研究之最高水准:
金庸茶馆金庸小说台湾版权拥有者远流出版社旗下网站,1996年8月开通,是历史最为悠久的金庸网站。包括论坛、聊天室、线上购书等多方面内容。该站会员多为台湾网络金迷,站点通行繁体字。
金庸江湖金庸先生唯一授权的无线官方网站,建立于2004年4月。论坛设“大话金庸”区,下辖华山论剑、江湖乱弹、屏踪侠影、版上钉钉、话说金庸五个版面,分别研究金庸小说、金庸影视、金庸版本、金庸本人。在金庸小说研究方面,有两大特色。一是小说研究,二是版本研究。在小说研究方面,“华山论剑”版作为互联网金庸版面中的唯一原创版。发展至今,已积聚一批优秀原创作品。在版本研究方面,“版上钉钉”版作为互联网唯一一个研究金庸小说版本的专题版面,搜集了目前网络上最齐全的金庸旧版小说和新修版小说资料,并拥有大量罕见的旧版小说插图、书影资料。2010年11月确定论文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2010年11~12月,收集并研读相应的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资料翻译,上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1年1月——2011年2月,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上交指导老师审阅。 2011年3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形成二稿。 2011年4月,修改、充实论文,形成三稿。 2011年5月12日,毕业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2011年5月中旬至下旬,准备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9]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0]陈墨:《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4月版。
[11]陈墨:《众生之相——金庸小说人物谈》,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
[12]傅国涌:《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论文
[1]张伟红:《水浒传中狭义精神的文化解读》,内蒙古民族大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