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形式和内容―伦勃朗艺术之光.doc

发布:2018-10-06约2.8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形式和内容―伦勃朗艺术之光   摘要:新中国开放以来,艺术家一直在致力于追求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和创造。时至今日,以当代艺术的市场化的推动下,图式化、模式化的绘画样式   屡见不鲜,随大流、跟风的现象让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们无所适从。本文通过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的艺术价值来认识正确的对待艺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对年轻的艺术家认识自身艺术创作   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形式与内容;伦勃朗;绘画技术与自身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著名法国史学家、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的目的不在于改变现实,而在于表现现实;艺术用同情的力量使现实变的美丽。荷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用其一生探索现实生活人   物内在的精神特质,并用其独树一帜的光暗绘画手法在世界画坛享有盛名。   80年代末期那时的中国艺术界和批评界开始流行着“前卫”一词,并认为只有“前卫”才是革命;到后来的“现代”一词,以及当下的“当代”一词。是的,艺术的发展在今天的发展已经是繁荣茂盛,   但同时也对艺术的界定,艺术的本质问题却比以往更难以界定。慢慢的艺术家也分成了两种。一种,坚持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统一,紧密联系。一种,希望同一般人的生活状态区分开来的并已经取得一定   成功的艺术家,以“雅皮士”式的方式来描述生活的。至今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可能只有金钱与名气才能带给他们创作的激情。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   、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   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一、伦勃朗的绘画   伦勃朗在绘画的形式的美感有着惊人的表现,并将形式与内容之间取得了平衡统一;一切只为其诠释人性方面揭示人物的内心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需要来决定的。众所周知一切的形式美都是由美的形式   所转化而来,经过历史积淀的形式美,就成为一种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美又有本身的独立性存在。伦勃朗以光线的运用既表现了人类本身的现实意义,又体现了自我对艺术形   式美探索的独特之处,也一直是以艺术本体以及艺术家本身的问题来进行创作的。   伦勃朗一生都在为光线的运用做出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正如宗白华先生说的:美的形式之积极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伦勃朗一直在追求对光暗进行有效地组织、集合、配置,   利用这种美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构图。从最初的追求从各个角度来探索光线的运用,到最终从阴影中的反光中找到了其特有的绘画形式。且同时他的形式并非是摒弃内容而孤立存在于形式之外,滕守尧先   生在其《无意识与艺术》一文中写道:美在于形式而不仅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也不称其为美。形式中积淀着大量社会内容,而这些社会内容又与形式溶为一体,成为其有机结构中   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我看来形式与内容并不是各自为王的个体,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艺术的形式中,空谈形式没有任何意义,缺乏形式本身所积淀的载体。最终可能造成一种自言其说,另一   种就是追求形而上,只求形式不在意其本身的内涵。在现代艺术中也并不少见的。这并不是说完全的一定要形式与内容完全统一一概而论。   现实生活对伦勃朗的绘画的探索一直产生着不可分割的影响,他一生的历经挫折与不幸,但不曾磨灭一点他对艺术的追求和信念。从早期的作品《夜巡》一直到最后晚年的《自画像》对人物的精神表现   变的更为的贴近自身的精神写照也更为的纯粹,他整个一生的生活状态和心里路程跃然于画布之上。在伦勃朗的绘画过程并没有被单纯的形式所束缚,对光线的探索和光暗技法的运用一直非常的主动;   他利用聚光的效果来表现实虚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独有的明暗光的效果,并且在用笔上厚薄不一,在笔触盖过来盖过去当中寻找那种对形体感觉“找”的过程,而不是去单纯的描摹对象。并使其成为   一种其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绘画语言,同时也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使得看画的观众有了参与到其中的感受。而我们从观赏大师的作品也能管中窥豹,或许能体会到一点点对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把握的   感悟。   二、大师无师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容易被人理解内容的艺术品,很多情况下能被更好地感受到,但也并不都是这样绝对的。康德说过:审美趣味既然是一种有别于生理趣味的高级心理能力,它就不能只是由遗传和本   能决定的,而是由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