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桑蚕民俗,诗歌.doc

发布:2017-01-13约3.29万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桑蚕民俗,诗歌 蚕与诗词 中国是首先驯化和饲养桑蚕的国家,在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上的巨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更不愧为精神文明的东方艺术之花。我国的蚕丝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我国蚕文化内涵丰富,融诗词、书汉、绘画为一体,集各类丝绸服饰为一堂,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又是源远流长的诗国。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有的反映了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有的抒发了爱国思想,诉说了人生哀乐的遭遇等。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如:蚕月条桑,取彼斧斤,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魏风·十亩之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魏风·氓)等从《诗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普遍,丝和丝织品已十分广泛。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汉代蚕业进一步发展,汉代乐府诗中有一首名诗《陌上 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唐代是我国蚕业和诗歌兴盛时期,据对《全唐诗》的初步统计,反映与蚕业有关的诗多达490多首。在这些诗里,有反映田园风光、蚕业分布的:幽冀桑始绿,洛阳蚕欲老(崔颢《赠轻车》),有诉说蚕农悲惨生活的: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浸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也有哀叹爱情悲剧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更多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催税逼租,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白居易在《重赋》一诗中,揭露统治阶级缯布如山积,丝絮似 云屯的奢侈生活,而劳动人民处于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悲惨境地。在《杜陵叟》一诗词中为农民发出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为何?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的强烈呼声。 宋代以后,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如: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照田蚕行)。诗人戴复在《织妇叹》一诗中描述了家乡浙江黄岩春茧成丝复得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的情景,爱国诗人陆游写了许多反映当时农村 生活的优秀诗篇,其中与蚕业有关的的诗117首,其中有:洲中未种千头桔,宅畔先栽百本桑、郁郁林间桑椹紫,茫茫水面稻苗青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等,描绘了当时浙江农村粮桑并茂,蚕业兴旺的生动景象。 篇二:蚕丝歌蚕的古诗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蚕作茧》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簇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篇三: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雷州客路中学:梁平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桑文化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蚕桑文化的历史地位 蚕桑文化是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与稻田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而汉文化的主体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则标志着中原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蚕丝是丝绸的基本原料,丝绸文化实际上就是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成熟阶段。中国古代诗歌经典中有非常多对养蚕种桑的描画,从中可以看出蚕桑文化对中原文化以及东亚文化的影响。 二、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基础 蚕桑文化的发展,使中原文明的纺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形成了中国人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服饰习俗。同时对软笔(毛笔)、刺绣、纸张的发明等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及世。从此人类就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