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方案.docx

发布:2025-04-01约4.22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高效、有序地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等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地质灾害的等级和管理权限,分级负责,落实应急处置责任。

3.快速反应,科学应对

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响应地质灾害事件,科学分析、判断灾害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现场应急处置。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责分工

1.应急指挥部

全面负责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研究决策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下达应急处置指令。

2.指挥部办公室

负责收集、汇总、分析地质灾害信息,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传达指挥部的指令,协调各成员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整理相关资料。

3.成员单位职责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预警,提供地质灾害技术支持,组织实施应急抢险治理工程。

气象部门:负责提供灾害发生地的气象信息,做好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

水利部门:负责水利设施的安全检查,协助做好因洪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保障通往地质灾害现场的道路畅通,协助做好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维护地质灾害现场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秩序,设置警戒区域,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组织医疗救护队伍,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财政部门:负责保障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所需的经费。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

(一)预防措施

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

国土资源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类型、规模、稳定状况等基本情况,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

2.加强监测预警

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监测点,安排专人负责监测,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气象部门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合作,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当出现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气象条件时,提前发出预警。

3.宣传培训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预警级别及发布

1.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红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社会影响重大。

橙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造成的危害严重,社会影响较大。

黄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造成的危害较大,社会影响一般。

蓝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造成的危害较小,社会影响较小。

2.预警发布

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情况,及时确定预警级别,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后,通过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将预警信息通知到可能受影响的区域的居民和相关单位。

四、应急响应

(一)响应分级

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

1.Ⅰ级响应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社会影响极其严重时,启动Ⅰ级响应。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当地政府全力配合。

2.Ⅱ级响应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社会影响严重时,启动Ⅱ级响应。由省级政府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3.Ⅲ级响应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较大时,启动Ⅲ级响应。由市级政府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县级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