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名词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井田制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 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
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井田制度
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比较落后。再加上,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家分封的。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国家分封的土地还种不过来呢,所以就无暇顾及别的荒地。
到春秋末战国初,铁器和牛耕得到了推广。生产力得到提升。而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使人们有了闲暇的时间去开垦荒地,由于荒地不是国家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而且种了不是国家分封的土地还不用交税。
但是,这样一来,大家都愿意去种不交税的土地,致使国家分封的大部分土地荒废,国家的税收受到了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就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全部都要交税。不过这样一来就等于变相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土地的私有制也就代替了井田制!
封建化
所谓封建化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
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又叫“汉化”。即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经济耕作等类似的行为。
简单点来讲,封建化就是一个国家从奴隶制度社会转变为封建制度社会的过程。
(这是最通俗简单的了,楼主懂没?不懂,下面我就解释下。)
原本北魏是在草原上放牧的,一开始连国家都没,大大小小的部落文明进度都很低,属于奴隶制制度。后来,北魏从马上取得天下,入主中原,却还用那套野蛮落后奴隶制度统治已经封建化中原,自然就引起无数的起义。要想继续统治中原,北魏就必须要实行改革,进行封建化,从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转变。
因此北魏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就行了改革,这个改革,就是封建化过程,来换取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比如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表现在政治上丧失了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但清政府依然对全国实行独立地、有效地管理;经济上东南沿海地区的丝、茶生产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益殖民地化,但在中国广大内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文化上西方思想虽有一定的输入,但在“中学为体”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4)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5)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