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docx

发布:2024-05-16约6.8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1

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上)

柳鑫(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柳鑫,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投资部经理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进入门槛较高,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在我国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截至2004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到10447家,其中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7953家。据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小样本量统计口径,2003年度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为204亿元,如按实际企业数估计,总产值当在450~500亿元。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医疗器械行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成为世界一流的医疗器械制造强国。

一、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

我国医疗器械经历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后十年、1987年至今的三个发展阶段。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国有企业继续在行业内发挥骨干作用,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民营企业,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医疗器械产业能力的提高拉动了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

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些变化和

新动力体现出以下七个特征:

(一)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及区域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1、产业组织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原来的单一隶属系统的国有经济加集体经济的标准结构模式演变为开放的多种经济所有制聚合结构。粗略统计,目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具体构成为:国有制企业(含国有资产占大头的股份制企业)占20%;中外合资企业占20%;个体或集体企业(含海外深造归国人士创办股份制企业和外资独资企业)占60%。骨干企业重新排序,在高技术品种领域,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成为产业主力。如原有的全国三大医用电子国有制企业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一大批医用机电一体化新秀,这些新秀企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为医疗器械产业开创一个崭新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产监护系列产品、B型超声成像仪器系列产品和临床实验室仪器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即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如今已跃升成为国内临床检验仪器设备(包括全自动生化和血液分析

仪)、监护仪器和超声诊断设备等三大领域的一流厂家。

2、区域结构调整。在区域结构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环渤海湾三大区域依靠本地区工业技术、科学技术人才、临床医学基础及政策性优势,成为医疗器械产业的三大产业聚集区。按2003年461家生产企业的不完全统计资料,三个区域的总产值之和及销售额之和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二)产品技术结构调整加快

产品技术结构调整加快,特别是病人监护产品、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产品变化耀眼夺目。

近年来整个产业的产品技术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1、在治疗设备方面:有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立体定位超声聚焦治疗系统、体部旋转伽玛刀、中能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

2、在医用诊断仪方面:有中档黑白或彩色超声诊断仪、低场强开放式永磁 MRI

和高场强超导MRI、睡眠监护系统、数字式X射线系统、螺旋扫描CT装置。

3、其它在手术及急救仪器设备方面有多种规格呼吸机和麻醉系统;在专用零部件方面:有高频高压发生器等等。

其中立体定位超声聚焦治疗系统,准分子激光人眼像差矫正系统,体部旋转伽玛刀,睡眠监护系统等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十年间的几千个医疗器械新产品中,病人监护产品、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产品的发展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具有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近几年产量已超过2万台,是1995年的18倍。深圳是目前国内病人监护分产业的最大生产聚集地,有年产万台并在国际市场走俏的迈瑞公司,紧随其后的深圳金科威公司、珠海宝莱特公司年产也达到5~6千台。

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目前都有境内产品成批上市。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生产量在十年前已达到或接近万台,但B型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