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五通桥区概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通桥概况
1.五通桥历史悠久,有建制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周时,区境属蜀国辖地,秦惠文王灭蜀后,于前311年设蜀郡,区境隶蜀郡南安县地。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乐山市,为乐山市五通桥区(县级)至今。
区境内相连成片的东汉崖墓群和始建于东汉、五代时期的古陶瓷窑址(PS:就是瓦窑驼),是五通桥悠久历史的有力证明。
2.历史的记忆(盐业在五通桥)
五通桥因盐而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盐场。相传在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在五通桥牛华溪红岩子凿井煮盐,距离今天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
明末清初,五通桥盐业生产便颇具规模。“架引高低筒络绎,车声轱辘井相连” 描绘了五通桥制盐场景。到1947年,五通桥共有卤井5805眼、灶935户,年均产盐达5万吨,最高年份达6万吨,直接、间接依靠盐业为生者达6万余人。民间流传“金犍为、银富顺”(“金犍为”实指五通桥),“千猪百羊万石米,不及桥滩一早起”之说,反映了五通桥曾经的繁荣。 (PS:烧的煤都已经有好几座山了,称为碳包山)
3. 历史的记忆(赵君陶在五通桥)
1927年8月,中共四川省临时省委派遣钟善辅到五通桥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从此,五通桥有了革命斗争的历史。
三十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赵世炎同志的妹妹赵君陶(当时化名赵郁仙)老师携子女李鹏、李琼来到五通桥,以通材中学(PS:我的母校,现在为艺术特色国家重点高中)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赵君陶同志组织学生成立“晨呼队”,每天清晨在市区边跑边呼口号、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共和国第四任总理李鹏也曾在通材小学读书,在五通桥度过了孩提时期一段难忘的时光。
4.历史的记忆(刘伯承在五通桥)
1924~1925年间一位史上叱咤风云者曾来此养伤,他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刘伯承曾在1923年四川境内的南北战争中,不幸右腿受伤,后严重感染,几乎截肢,后接受老同学张仲铭(人称张二旅长)的建议到五通桥养伤。1924年1月24日,张二旅长亲自护送刘伯承来桥。养伤期间,刘伯承多次乘船逆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儿,饮茶垂钓,并做有诗一首:
苍山透迤尽天涯,绿野郊原覆菜花;
溪船荡破山花影,且置香茗换浮槎。
1925年,刘伯承离开五通桥。
5.历史的记忆(著名书画家在五通桥)
五通桥书画历史悠长。据五通桥区志记载,以书画表现五通桥秀丽风光的历史已有400多年,袁子鉴的书法、吴成之的绘画艺术早已驰名西南,扩大了五通桥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一代宗师徐悲鸿、齐白石、丰子恺、关山月等名家受此影响,又被五通桥秀丽的风光吸引,先后到五通桥游历写生,传道授业,他们的创作态度和艺术风范影响至今。
6.历史的记忆(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在五通桥)
抗战爆发后,永利公司在五通桥筹建永利川厂,侯德榜担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由于四川的条件不适于沿用氨碱法,侯德榜特于1939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察安法专利。在对方提出辱国的条件下,侯德榜愤然中止谈判,立志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1941年,侯德榜经过艰苦努力,终于研究出融合察安法与苏尔维法两种方法、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两种流程于一炉,联产纯碱与氯化铵化肥的新工艺,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后来被誉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
?
第二部分 繁荣兴盛的五通桥
7.时代的节奏
五通桥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膏腴之土润育了鱼米之乡(PS:鱼确实够多,我吃鱼吃到闻鱼色变),风调雨顺造就了五谷丰登,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现代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盐业的兴盛,滋养了五通桥近代化工工业,产生了五通桥的近代工业。三线建设中,308厂、亚西厂等大企业迁入本地,壮大了五通桥的工业基础,使五通桥成为川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兴起,为五通桥的工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五通桥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一个繁荣兴盛的五通桥正在崛起!
8.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五通桥花木科技园区
五通桥区花木科技园是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56000亩,总投资6.07亿元,带动1.5万户农民。
花木科技园已形成绿化树种、茶花、盆花盆果、草坪4大系列 400多个品种,其中,主导品种茶花和黄桷树畅销省内外。花木协会先后被评为“乐山市优秀专业技术协会”、“四川省百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PS:鲜花非常便宜,在鲜花旺季的时候,花店最漂亮的红玫瑰才2毛钱一朵。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些花花草草的东东。高三的时候在班主任的英明带领下,我们班里就没有断过玫瑰花!!)
9.以工业模式办农业――规范化的种养殖业
全区已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储藏技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