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潍坊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检测(必修二第1—15课)高一历史试题.doc

发布:2017-06-17约6.1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潍坊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 A.男耕女织经营方式B.产品大量进入市场C.生产生活富足稳定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2.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 A.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体现对“龙”的崇拜C.可以显示“王”的作用D.给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 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冶铁技术的进步C.农业耕作的需求D.井田制走向崩溃 6.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C.抑制商人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 7.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记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这说明当地 A.出现大量从事织绸的农户B.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C.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8.约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交易凭证。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1000文收取手续费30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A.纸币方便了商品交换B.官商勾结谋取暴利C.流通支付手段发展D.货币形式的多样化 9.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富饶”,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开进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10.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沧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该种棉花。这一现象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B.小农经济趋于衰败C.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语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交易都是顺差,”18世纪以后,这一局面逐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B.工业革命C.地理大发现D.五口通商 12.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文中所述的“奇迹”主要是指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3.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机器的发明B.蒸汽动力的普遍使用C.机器制造业的诞生D.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 14.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人口变化做了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黑奴贸易对非洲人口发展的影响D.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 15.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