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的意象和意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唐宋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摘要:唐宋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讨论。不但名词可以成为意象,动词也可以成为意象。唐宋诗词中有不少意象是由复合词语构成的,其意义不是两个词的简单加合,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意蕴。意境是包含了主观情意的画面,画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而且画面可以不止一个。意象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但意境不只是由意象简单地拼合而成的。同一个意象和不同意象的组配,会呈现不同的色调和感情。除了意象之外,意境的构成还有别的因素和方法。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中,“意象”和“意境”是讨论很多的范畴。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袁行霈1987年对此作了简明、准确的说明: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其实,意象和意境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讨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意象和意境都离不开语言。但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而是艺术的语言。本文拟从诗歌艺术语言的角度,探讨与意象和意境有关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意象和意境究竟通过什么语言材料、通过什么语言表达手段而构成。一、意象(一)单个词语构成的意象意象都是通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表达的。有不少表示山水、花草、鸟兽的词语,在唐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就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融入了社会、审美的主观情意。以花草树木为例,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中,“松柏”是坚贞的,“兰蕙”是高洁的,“梅”是耐寒的,“菊”是隐逸的,而“芳草”总和远游连在一起,“柳枝”总和送别连在一起……这就成了意象。这些意象在唐宋诗词中依然存在。到唐代,又增加了不少新的意象,并在宋代用得更多,如“芭蕉”“梧桐”等。唐以前,“芭蕉”很少见,“梧桐”只是一种鹓刍鸟或凤凰栖息的树木。在唐宋诗词中,“芭蕉”是愁心不展的象征。如张说《戏题草树》:“忽惊石榴树,远出渡江来。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而且“芭蕉”和“梧桐”常常和“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或雨滴梧桐,表现了人的愁绪。如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徐凝《宿冽上人房》:“浮生不定若蓬飘,林下真僧偶见招。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温庭筠《更漏子》(玉炉烟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不但具体的物象可以成为意象,就是一些抽象的物象也可以成为意象。如“秋”,原来只是一个天气转寒的季节,在唐宋诗词中也可成为意象,且具有多种意义:“‘天气晚来秋’‘竹深夏已秋’的‘秋’有凉爽的意思;‘风寒叶已秋’‘海树风高叶易秋’的‘秋’有飘零的意思;‘山容客鬓两添秋’‘胡未灭,鬓先秋’与色有关;‘四壁老蛩秋’‘沧江雁送秋’与声有关;‘梅子黄时麦已秋’,则是成熟;‘江含万籁客心秋’,则是悲凄。”以上说的都是名词。动词是否也可以成为意象?可以。举两个动词。1.“卧”。如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杜甫《秋兴八首》之五:“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辛弃疾《鹊桥仙·送祐之归浮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这些诗词中的“卧”不是通常“寝卧”的“卧”,而是隐居之义。《世说新语·排调》:“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2.“笑”。如杜甫《哀江头》:“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一作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作“一笑”是否可通?是谁笑?为什么笑?这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笑”。如果理解为一般意义的笑,是说不通的,为什么“辇前才人”“一笑”就能“坠双飞翼”?黄庭坚《豫章黄先生别集》卷四:“得庐陵罗珌家藏真迹,‘箭’一作‘笑’,实用贾大夫射雉事。”唐诗中这样的“笑”不止一处,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商隐《北齐二首》:“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胡曾《咏史诗·褒城》:“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杜牧的诗写的是杨贵妃的笑,李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