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全文).doc

发布:2025-01-03约4.87万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PTE和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两者具有相同易患因素,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血栓栓塞肺动脉后,血栓不溶、机化、肺血管重构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增加,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最终可引起右心室肥厚和右心衰竭,称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近年来,PTE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相关学会发布了系列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南,但这些指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际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同指南的推荐意见之间常常存在不一致性;(2)影像诊断技术和生物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丰富了对PTE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认识,但欧美指南的分型标准是否适于国人临床实践尚需进一步验证;(3)国际指南推荐的PTE治疗方案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如溶栓药物的方案、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的剂量调节等。

基于此,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在2001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t/CN112137201814/_blank1]的基础上,制订了《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本指南结合近5年发表的系列指南,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PTE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增加了基于国人循证医学研究的数据,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PTE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二、指南编写方法

证据和推荐意见的评价方法采用GRADE分级[\t/CN112137201814/_blank2](\t/CN112137201814/_blank表1,\t/CN112137201814/_blank表2),由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提供方法学支持。指南设计与制订步骤依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t/CN112137201814/_blank3],以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t/CN112137201814/_blank4]。

表1

GRADE推荐强度分级与定义[\t/CN112137201814/_blank2]

表2

GRADE证据质量分级与定义[\t/CN112137201814/_blank2]

本指南小组应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t/CN112137201814/_blank5]对相关性比较高的指南进行评价。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指南29部。其中,英文指南15部、中文指南14部[\t/CN112137201814/_blank6,\t/CN112137201814/_blank7,\t/CN112137201814/_blank8,\t/CN112137201814/_blank9,\t/CN112137201814/_blank10,\t/CN112137201814/_blank11,\t/CN112137201814/_blank12,\t/CN112137201814/_blank13,\t/CN112137201814/_blank14,\t/CN112137201814/_blank15,\t/CN112137201814/_blank16,\t/CN112137201814/_blank17,\t/CN112137201814/_blank18,\t/CN112137201814/_blank19,\t/CN112137201814/_blank20,\t/CN112137201814/_blank21,\t/CN112137201814/_blank22,\t/CN112137201814/_blank23,\t/CN112137201814/_blank24,\t/CN112137201814/_blank25,\t/CN112137201814/_blank26,\t/CN112137201814/_blank27,\t/CN112137201814/_blank28,\t/CN112137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