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集成化思维实施质量管理.doc

发布:2018-05-23约2.9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以集成化思维实施质量管理-企业管理论文 以集成化思维实施质量管理 施工企业的宏观质量管理如果不是一个良好的集成化管理,就不可能构建一个良好的工程质量。 文/戴敏 建筑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施工准备,施工设计、施工分包、施工机具等专门的质量内容都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特点。一方面,建设项目的基本质量目标是由业主确定,但实现质量目标要靠各个责任主体来实现,其中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是直接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建筑产品是不同材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等生产要素的集成,质量与安全、成本、进度、环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项目建筑位置固定、生产流动、结构类型不一、质量要求不一、施工方法不一、体型大、整体性强、建设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特点,因此,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特点 影响因素多。建筑工程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波动大。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不像工业产品的生产,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检测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都较多,因此,很容易产生质量变异。为此,在施工中要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隐蔽性。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分项工程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若不及时检查实质,事后再看表面,就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不合格的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反之,若检查不认真,测量仪表不准,读数有误,则就会产生第一判断错误,也就是说容易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的产品。 终检的局限性。工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再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的质量,或重新更换零件:即使发现质量有问题,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实行“包换“或“退款“。而工程项目的终检无法进行工程内在质量的检验,发现隐蔽的质量缺陷。 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工程质量的检查评定及验收是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的。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检验批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经抽样检验的结果。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检查合格后验收,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资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要进行抽样检测。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宏观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企业的质量管理宏观控制要求经常在执行过程中走样。比如,要求项目部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设专职部门专职岗位履行质检职责,但实际上项目部虽然设有质量管理专职部门,为了方便在检验评定表上签字,质检人员大多数都是由技术人员来兼任,甚至有些是由做内部资料的资料员兼任。质检人员往往编制在质量管理部门,实际工作却在技术部门,或者身在技术部同时又兼任质检员的工作,这种身份模糊、职责不清的状况在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屡见不鲜。 专业人员紧缺,素质参差不齐。不论是企业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的工程师还是项目管理一线的质检人员,接受系统的、持续的再教育培训的机会都相对很少,专业人员大多数是靠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热情来支撑工作效果的。 全面质量管理任重而道远。项目前期的投标过程质量,合同签订质量等基础性质量管理工作,没有被很好地纳入项目质量管理的范畴。 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企业宏观的质量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上级指示,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催要下级报送数据“层面。 “管理创新、管理创效“是只闻其声,不现庐山真面目。 以集成化思维实施宏观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与IS09000标准都指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集成化的实践过程。集成的管理理念是工程质量管理成果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集成需要运用兼顾工程项目各方利益的平衡方式实施管理意图。施工企业的宏观质量管理如果不是一个良好的集成化管理,就不可能构建个良好的工程质量。 质量管理岗位应该是专职的,但是部门不一定是专职的。质量管理的职责应该考虑与质量管理内部(各专业)和外部其他管理体系的职能要求的接口和集成。 培育高素质的质量管理团队。人员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安排和培育。因此长远目标的制定和发展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体系保证的基础条件。管理文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