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事故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电机励磁碳刷事故分析和对策
摘 要 分析了电厂MW汽轮发电机碳刷烧损事故的原因,介绍了改进碳刷维护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碳刷事故;发热;电流平衡;措施
电厂1,2号机曾因励磁碳刷环火造成2次停机事故。机组容量 MW,发电机的励磁形式为它励,额定励磁电流1 765 A,励磁碳刷采用非恒压形式,主励每极32条碳刷, 2号机组大修增容改造时,励磁碳刷改为恒压形式,每极30条碳刷
1 事故经过
(1) 08:00交接班检查号机组碳刷无火花机,14:45检查发现主励磁机负极滑环碳刷环火,减负荷和减励磁电流、调整处理无效,碳刷刷辫相继发红烧断,并伴有弧光,14:55,值长令解列停机,事故过程约10 min,结果造成20个碳刷刷辫烧断,4个刷握孔熔化。当时机房内温度35~40℃,有功负荷 MW,无功负荷90 Mvar,励磁电流1 650 A。
(2)机房内温度35~40℃,2号机组有功负荷 MW,无功负荷87 Mvar,励磁电流1 550 A,班中检查发现励磁负极的其中一条碳刷断辫,滑环碳刷火花大,取出该组(3条)碳刷更换,滑环环火,并发现其它碳刷相继发红断辫,减励磁电流,有功减至 MW调整处理无效,解列停机。整个过程约15 min,结果造成10只碳刷刷辫烧断,部分采集电环及销钉固定孔烧化,“V”架部分销钉烧断。
2 引起碳刷发热的因素
碳刷发热由3部分组成:碳刷自身电阻发热,碳刷接触压降发热和磨擦发热。
碳刷自身电阻发热功率:W1=I2R
碳刷接触压降发热功率:W2=I△E
磨擦发热功率:W3=Fv
其中:I-流过碳刷的电流;
R-碳刷电阻;
△E-接触压降;
F-碳刷压紧力;
v-碳刷与滑环的相对运动速度。
3 碳刷发热的原因
3.1 碳刷使用过程中电阻值逐渐增大
3.2 碳刷卡阻
碳刷通过电流后发热,刷体膨胀,易卡在刷握,这时拉动刷辫感觉很紧;部分碳刷由于振动、刷握不垂直等原因,会在刷握一侧的上沿和另一侧下沿产生明显卡阻,这几种形式卡阻,用钳表仍可测得电流,容易被误导(刷辫 处磁场较强,测量方法不同,钳表测得数值误差大,测量值只作定性分析),碳刷却已经失效,致使其它碳刷分配的电流增加,电阻发热增加。
3.3 碳刷压力减小
非恒压碳刷,压紧弹簧后碳刷接触压降小,发热少,在碳刷磨短后,弹簧压力明显减少,压力小到一定程度,接触不稳定,接触压降增大,接触压降发热明显增加。
3.4 碳刷接触面形成气膜
碳刷最大圆周速度为70 m/s,发电机励磁滑环直径为445 mm,折算后滑环表面园周速度为69.9 m/s,碳刷在允许最大速度下运行,很容易在碳刷接触面产生气膜和跳动,流过碳刷的电流不稳定。在滑环表面开凹槽和磨花碳刷接触面可破坏气膜。但开凹槽使碳刷实际的接触面积减小。
3.5 滑环氧化膜的形成
滑环氧化膜太厚,使碳刷接触电阻大大增加,励磁电流分流到其它回路电阻小的碳刷上。
3.6 电流平衡的破坏
一般情况下,非恒压弹簧碳刷新换上和压紧弹簧,碳刷与滑环接触面的接触紧力较大,即接触压降小,所有32条碳刷工况相近,每条碳刷的电流接近相等,刷体的平均温度较低,碳刷间电流相对稳定平衡(称作强平衡)。运行一段时间后,碳刷的磨损量相近,但出现了氧化膜、气膜、卡阻等因素,碳刷磨短了或弹簧压力降低了,碳刷接触面的接触紧力减小,碳刷间电流二次再分配,每条碳刷的电流差别增大,处于不稳定平衡(称作弱平衡)。这个阶段时间长,逐渐变化,不容易引起警觉。当环境温度升高或励磁电流增加时,随时可造成弱平衡破坏。
4 碳刷事故原因
滑环表面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氧化膜,增大了碳刷的接触压降,加上个别碳刷卡阻失效,碳刷处于弱平衡状态,事故时室内气温高,机组负荷加满,励磁电流增加,碳刷间弱平衡破坏,个别碳刷电流迅速增大,严重过热,刷体发红膨胀卡死,大电流转移到其它碳刷,并相继出现膨胀卡死,滑环环火恶性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大量碳刷刷辫烧断。
5 关于2号恒压励磁碳刷事故
2号机组大修时将刷架改为恒压励磁刷架,主励磁机每极碳刷由10组“V”架组成,每个“V”架装3条碳刷,“V”架与集电环靠一根销钉转动90。卡接,“V”架两侧面与集电环面接触通过电流。
5.1 “V”架销钉磨蚀
“V”架销钉磨蚀有2种,一种是电流流经销钉产生腐蚀,另一种是销钉与“V”套径向线接触,“V”架与“V”套接触紧力使销钉产生应力磨损。
5.2 “V”架与集电环接触不好
“V”架与集电环“V”套配合差,虽然装配要求接触面大于80%,实际上达不到要求,“V”架装上后前后左右可晃动,造成“V”架两侧面很多烧伤弧坑。
5.3 弹簧压力不足
恒压弹簧压力不足,用手拉动励磁弹簧,可明显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