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药房调剂及临床疗效关系.doc

发布:2017-09-05约3.3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药房调剂及临床疗效关系[摘 要] 中药调剂是指中药房、中药店的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要求,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及时准确地调配和发售中药饮片或中成药的一项操作技术,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在中药调配操作中,要认真把好各个关键环节,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确保调配质量,从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充分发挥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中药作用。 [关键词] 中药;调剂;处方剂量;炮制 1.处方药名与辨认药物 配方首先应会识药名与辨认药。处方的药名,有同名异药、同药异名、名称相近或读音相仿等多种情况。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川牛膝有活血通经、利关节之功,治疗血瘀经闭、风湿痹痛;怀牛膝善于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治腰膝酸痛,筋骨瘘软。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造成了许多品名的混乱,如破故纸原系补骨脂的别名,有些地区误认为是木蝴蝶;泽兰、佩兰功效不同,而许多地方倒过来使用。五加皮与香加皮:五加皮来源五加科细柱五加的根皮,习称南五加皮并且无毒;香加皮,萝磨科杠柳的根皮,习称北五加皮并且有毒,许多药房认为是同一种药,因而混用。片姜黄与姜黄:片姜黄是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性味是辛、苦、温。而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功效与归经与片姜黄基本相同,但片姜黄以治肩臂疼痛为优,许多药房也混用,解决办法是医生开处方应以药典或其他国家标准规定的名称书写药名,中药调配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中药学知识,根据医生处方的立意,正确的调配药物,防治错发。 2.处方剂量与药物称量 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的深浅,依照理、法、方、药的原则确保处方剂量。众所周知,同样是厚补、枳实、大黄三位药组方,因其各用量不同,有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厚朴四物汤之别,其功效也有一些差别:犹如红花养血,多用破血;有医生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患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大药的用量,获得良好的效果。再拿临床常用的细辛讲,古语说:细辛不过钱,过钱要人命。有很多中药的剂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功效是相反的,在调配时必须得注意,以免带来严重的后果。说明药量与疗效有很大关系。 目前有些调配人员认为配方上药量稍有增减无关紧要。故处方中每一味药总称一次,然后按所需贴数估分:有的质轻的如全草类、花类、叶类甚至以手代称(一把抓),对此曾进行过反复称量对比,发现他们之间重量差异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单叶重量差异则高达20%以上;直接用手抓药估分各付药之间重量差异则在30%,单味重量差异也很高,处方中剂量的增减,影响了处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和疗效结果。有一次在调剂过程中,就是因为出现了以上情况,患者要求把调剂好了的几付药中每付药的总量各称量一次,患者也根据处方上的剂量计算了一副药的总量,结果发现每付药的总量最高相差十几克,而与处方的总计量最高也相差十克左右,患者就说吃了药效果不好甚至感觉身体不适原来在这出了问题,接下来后果可想而知,这不但对中药产生了置疑,还影响了药房的声誉,经济上也损失了很多。 3.辨证用药与依法炮制 炮制是根据中药药性理论,辨证用药及调剂和制剂的要求发展起来的传统技术。中药经过净制、软化切制、湿热炮制、干热炮制、制霜、发芽、发酵等不同方法和不同辅料炮制以后,可从不同途径,以不同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方法,功效会有差异。中药炮制不当,就会影响剂量准确和临床疗效。如生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一般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则是滋阴降火,多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又如生姜能够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而炮姜可以温经止血。鸡内金具健胃消食,涩精止遗的作用,生品长于攻积通淋化石多用于泌尿系统之结石和胆道结石,炒鸡内金可增强健脾消积作用,多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小儿疳积和肝郁泄泻等症。桑螵蛸,生品令人泄泻,且春季天暖时虫卵易孚化幼虫,不易保存,蒸后可消除致泻的副作用,又可杀死虫卵,利于保存药效,而盐制后可引药下行入肾,增强益肾固精,缩尿止遗作用。党参,其生品擅长益气生津,用于肾气亏虚,津气两伤或气血两亏,米炒党参,可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药房在进货是只进一个规格药用,炮制不当也会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如制川乌、制南星炮制不当,麻辣味太重,引起对身体的损坏,甚至造成休克等医疗事故;厚朴必须炮制,服用生品有刺喉感,使声音嘶哑。远志,生品戟人咽喉,多外用,常用于痈疽肿毒,乳房肿痛外用涂敷,甘草水制后能缓期燥性又能消除麻味以安神益智为主,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蜜炙远志,能增加化痰止咳作用,多用于寒痰咳喘,咳嗽痰多,咳吐不出等证,临床禁用生远志,炮制品调剂中未见。为了确保临床疗效,药房采购人员必须在采购中药时严格按照处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