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体会.doc

发布:2017-09-03约2.7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体会【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051-01 【摘要】 目的:探讨克氏针钢丝、重建钢板、螺钉经锁骨与喙突、锁骨钩钢板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用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124例,其中克氏针钢丝内固定48例,重建钢板或锁骨钢板内固定56例,螺钉经锁骨与喙突固定12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8例,术后随访回顾性分析四种内固定方法的适应证、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经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26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骨折的手术方式由骨折部位及粉碎程度而定。 【关键词】 锁骨骨折;手术方式;内固定 锁骨骨折临床上常见,幼儿及老年人大多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对青壮年患者而言,以手术治疗为主,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骨折愈合率,自2000年9月~2010年3月,我们根据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锁骨骨折124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4例,其中男89例,女35例,左侧78例,右侧40例,双侧同时骨折6例,新鲜骨折120例,陈旧性骨折4例;年龄14岁~66岁,平均26.8岁,其中克氏针钢丝内固定48例,重建钢板或锁骨钢板内固定56例,螺钉经锁骨与喙突固定12例,锁骨钩钢板内固8例;车祸伤68例,摔伤32例,重物砸伤9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5例。麻醉为颈丛阻滞麻醉。 1.2治疗方法 1.2.1克氏针钢丝内固定:取仰卧位,患肩垫高,头转向健侧,麻醉满意后以骨折端为中心切开,骨膜下剥离,清理骨折端,可先将碎骨块复位,钢丝绑扎,选用直径2mm~2.5mm克氏针,成人用2.5mm的克氏针,逆行穿针,由骨折远端穿出,复位后打入骨折近端3cm~4cm,并穿出骨皮质。对钢丝绑扎后影响复位的碎骨块,可先将克氏针穿入支撑后用钢丝绑扎固定,针尾折弯剪短埋入皮下,术后用颈腕吊带外固定3W~4W。 1.2.2重建钢板或锁骨钢板内固定:麻醉、体位、切口、显露同上,但切口较大,需要剥离较多的骨膜及软组织,可先用较细的钢丝绑扎碎骨块,复位、预弯钢板置于锁骨上方,逐一钻孔测深攻丝后固定,术后外固定2W~3W。 1.2.3螺钉经锁骨与喙突固定:麻醉、体位、切口、显露同上,切口较小,剥离少许骨膜,复位后,左手食指摸喙突下方,右手持电钻于锁骨上方向喙突钻孔,测深攻丝后拧入螺钉固定,接着用钢丝或螺钉固定骨折端,术后用颈腕吊带外固定3W~4W。 1.2.4锁骨钩钢板内固定:麻醉、体位、切口、显露同上,切口稍大,显露骨折端、肩锁关节、肩峰,骨折复位,将锁骨钩钢板的钩插入肩峰下方,钢板部塑型后用螺钉固定,锁骨远端粉碎严重的骨折块应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并缝合断裂的喙锁韧带,术后用颈腕吊带外固定3W~4W。 2结果 术后随访最长26个月,最短6个月,大部分病例效果良好,其中克氏针钢丝内固定发生骨感染1例,克氏针滑移2例,针尾处不适感6例,余三组未出现并发症,所有随访病历均愈合,没有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情况发生。 3讨论 锁骨骨折在临床上常见,幼儿患者青枝骨折可塑性强,而老年患者要求低,两者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对青壮年患者而言,为提高手术疗效,我们对不同的骨折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3.1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技术操作简单,切口较小,对骨折部位血运破坏小,费用低等优点,适用于锁骨中外1/3处粉碎性骨折;但要注意克氏针的选择,太细会导致克氏针折弯、旋转,固定不确切,术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会出现针尾不适、骨感染、克氏针滑移,造成周边组织损伤等缺点 [1],因此成年人选用2.5mm的克氏针,儿童或年轻女性选用2.0mm的克氏针,或术中根据髓腔的粗细而定,针尾折弯尽量剪短旋转后埋入皮下,近端针尖必须距近端骨折线3cm以上,且穿透骨皮质。术后外固定3W~4W,开始功能锻炼。克氏针取出时间术后10W以上,视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钢丝于术后6个~8个月取出。 3.2重建钢板或锁骨钢板内固定锁骨骨折,具有操作较复杂,切口较大,剥离较多,对骨折部位血运破坏多,费用高等缺点,适用于锁骨内1/3处或中段骨折的患者,因其固定较确实,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锁骨髓内感染和克氏针滑移、针尾不适感等,近年来逐渐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但骨折远、近端必须有三枚以上的螺钉,才能起到有效的内固定作用,且锁骨呈S形,还需预弯钢板,碎骨块需用钢丝绑扎,同时螺钉过长有可能损伤锁骨下神经和血管的危险。术后颈腕吊带外固定2W~3W,开始功能锻炼,钢板取出时间术后8个月~2年,二次取出创伤大,需要住院等缺点。 3.3螺钉经锁骨与喙突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