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理学整理解析.doc

发布:2016-04-30约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药物效应动力学 :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2 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规律。 3 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 新修本草 (唐朝) 4 离子障 :是指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 trapping) 5 口服具有首关消除 舌下无首关消除 6 经皮给药:通过皮肤吸收而产生稳定持久的作用。 例如:硝苯地平贴皮剂(抗高血压) 注射给药:无吸收过程,显效快。 静脉:全身 动脉:局部 肌肉注射快于皮下注射 作用速度(下降)静脉 吸入 肌肉 皮下 口服 经肛 贴皮 7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性扩散:顺浓度 不耗能 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与药物解离度成反比。 8 离子障 :分子:极性低 疏水 溶于脂 可通过膜 离子:与上述相反 9 血脑屏障可变性:炎症时 ,青霉素通透性增加。 10 药物代谢主要器官:肝脏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脏 药物氧化代谢:P450酶 肝药酶 肝药酶诱导剂:引起其他药物代谢加快。 例如:利福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安眠药) 肝药酶抑制剂:引起其他药物代谢减慢。 例如:西咪替丁(治胃炎) 自身诱导:促进自身代谢加快。 例如: 苯巴比妥(安眠药) 苯妥英钠 保泰松 11 生物转化的方式: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四种方式,一般分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氧化、还原、水解。第二阶段为结合。 12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定百分比消除,绝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消除药量随时间递减, 半衰期恒定。5个半衰期可基本消除。与浓度无关。 13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不变,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无关。给药剂量越大, 半衰期越长。 14 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总量。 15 表观分布容积 生物利用度 (P18) 16 病人需要立即达到稳定浓度方法:首剂加倍。P19 17 强心苷不适合首剂加倍 强心甙能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 强心甙 药物作用 心肌细胞膜Na+-K+ATP酶 药理反应 心肌收缩力上升 强心苷:有力而敏捷 正性肌力(增加心输出量,加强收缩) 减少耗氧 (同肾上腺素) 负性频率(减慢心率) 兴奋迷走神经 18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 迷走神经(乙酰胆碱) 19 强心苷临床应用:P237 治疗心力衰竭 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 强心苷中毒 致敏反应:是变态反应。 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如麻黄碱升压,因 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当释放耗竭时即不再有作用)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程度较快速耐受性轻也较慢,不致反 应消失,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习惯性:停药后病人发生主观感觉不适,需要再次连续使用药物,停药不致对机体形成 危害。 成瘾性:一些麻醉药品,用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 依赖性: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续用药故统称为依赖性。 耐受性/抗药性: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20 效价强度:很小剂量产生很大活性。 21 亲和力: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强度) 与效价强度正相关 内在活性:激活受体的能力(效能)(0-100)0为拮抗。 降低激动药物的亲和力而不改变内在活性,增加剂量,平行右移。 22 受体类型:P28-29 23 受体脱敏: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对激动药的敏感性下降。 受体增敏:长期使用一种拮抗药后对拮抗药的敏感性上升。 24 四环素+Fe2+,ca2+发生络合反应,吸收下降 阿司匹林+香豆素 导致血浆蛋白结合下降 出血 β阻滞剂+肾上腺素 导致高血压 单胺氧化酶抑制药+麻黄碱 导致肾上腺素样作用上升 25 特异性强不等于选择性高 过敏反映与剂量有关 效能指最大药效 26 摄取1:存储型摄取 摄取2:代谢型摄取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抗胆碱酯酶药 持久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新斯的明 药理作用   1、强大的骨骼肌兴奋作用   2.对胃肠道、膀胱平滑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对心血管、腺体、眼及支气管平滑肌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