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规划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规划
(2005—2007年)
一、社会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社会及行业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智能楼宇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宁波等,高档写字楼、智能小区建设速度很快,在大中城市,智能化系统已相当普及,成为住宅、社区等的必配设施。
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次召开数字化城市研讨会,许多大城市已提出若干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和信息港等建设目标,很多中小城市也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可以预言,全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容量将有很大的突破。“智能建筑”不仅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更不能离开建筑这个载体,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在当今国际社会提倡环保,重视环保的强烈呼声下,智能建筑也是建筑业的一个环保绿色产品,如何节能减少能源消耗,如何尽量利用自然环境环境智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也是智能建筑所必备的功能。以住宅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业,目前正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转变的重要时刻,建设生态住宅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业业转向可继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设生态建筑意味着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使用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将发生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为内容的深刻变革,建筑业的绿色化,包含广泛的内容,与城市生态也密切相关。在21世纪智能大厦的建设将是建筑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我们已经迈入信息时代,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高科技精灵与现代建筑的巧妙结合;智能建筑的集成化是当今建筑领域的发展新方向, 一个大规模的智能大厦系统往往不是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涉及到许多社会的、经济的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促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智能大厦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在作智能建筑规划时必须重视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能建筑领域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影响着智能建筑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智能建筑”现状的调查表明,定位于智能型的建筑,其智能化系统的开通率、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1、系统的监控项目运行正常的仅占20%;
2、部分监控项目运行不正常,但尚可使用的系统占45%
3、有35%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
(二)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智能楼宇是伴随着我国楼宇智能化而出现的朝阳职业,从业人员约70万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房地产行业及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迅猛的发展,将直接拉动对智能楼宇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楼宇智能化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但又是楼宇和住宅建设中的新亮点,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由于楼宇智能化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稀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智能建筑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7个学校组成,寿大云任组长。智能建筑指导小组的成立为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我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设置,适应浙江省智能建筑行业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将于2005年开始招生。第一年将招生一个班约50人左右,今后每年将招生二个班约100人左右,规模与浙江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要求相匹配;该专业的前身是宾馆机电设备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一个班约50人左右,2003年新生报到率为86%,2004年新生报到率为88%。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客观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考虑浙江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
(二)建设思路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