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的研究.pdf

发布:2021-11-16约4.1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的研究 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 兴起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初, 在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 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 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做法是: 根据学生学业水平、 能力倾向、 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 创 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 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 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合作学习时, 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 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 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 小组 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等等。通过对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个 片断进行分析,发现“热闹”的现场背后,只有 41 %的小组学习具有积极效果, 51 %的小 组学习是成效甚微,流于形式的花架子, 8 %的小组学习则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鉴于以 上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 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为学生创 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有 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 有利于教学交往的充分开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也 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的创造性。 (三)国内研究现状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 “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 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王坦在《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 。 目前我国与小组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点已不下数十处。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杭州大学教 育系“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 、山东省教科所的“协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等。对小组合作学 习的理论基础、 特点和环节作了初步的阐释, 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 在语 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没有落实到位。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概念的界定: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 为主体, 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 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 式。 2、理论依据: (1)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斯莱文 (Robert Slavin) 定义合作学习为:所有共同学习 方法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2 )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 “目的是导致学习的动力 ,实践是获得经验的源泉 ,交流是形成共识的途径” 。 主张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技能与策略而非事实性的知识和机械记忆上。其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