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道路论文道路设计论文浅谈优化城市道路设计.doc

发布:2018-10-08约2.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道路论文道路设计论文:浅谈优化城市道路设计 [摘 要] 文章从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城市道路的特点切入,结合某县火车客运站进站大道纵断面的设计实例,简要阐述多加思考可以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更趋合理科学。 [关键词] 城市道路;道路设计;优化 一、引 言 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的血液,是联系城市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动脉和纽带,与城市的政治、经济、 商业、文化活动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而作为城市交通最主要媒介的城市道路,是形成城市结构的骨架,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主要运输载体,担负着绝大多数城市内交通中转、集散的功能还兼具组织城市用地、完善市政配套设置等重要作用。 设计作为城市道路建设周期的最前面一环,也是实现城市道路各项功能及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作为城市道路设计从业者,为使项目设计更趋科学合理,必须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和推敲,抓住项目的特点及实际。 二、城市道路的特点 1.交通方式多样,相互干扰严重。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有:步行、非机动车、机动车、公交车,等等,在有限宽度的城市道路中同行,相互影响较大。 2.负担的交通量大。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及出行率飞速扩大,机动车及非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城市道路所负担的交通量也随着迅猛增长。 3.交通服务水平低,交通环境差。由于城市道路资源有限,且建设速度现已跟不上交通量的增长速度,以致如今大城市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现象严重,部分特大城市更是出现多时段均有拥堵现象。 4.城市道路交叉点多,交通事故多。 5.城市道路不仅是交通设施,还具有组织城市用地,安排绿化和地上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功能。 6.平衡城市开发成本及方便居民出行。 三、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及阶段 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平纵横设计,交叉口处理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交通标志标线及信号灯控制设计,桥梁隧道涵洞设计,排水(雨、污、给水)设计,照明及弱电管线设计、绿化景观设计,等等。涉及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照明、绿化等多个专业。各个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 城市道路设计一般要经过方案设计、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多阶段设计后最终确定。 四、某县火车客运站进站大道设计实例分析 结合笔者所参与的某县火车客运站进站大道的纵断面设计实例,谈谈一些心得。 该进站大道路线南起于解放大道,北止于火车客运站站前广场,路线全长约1.86公里。解放大道为国道横穿过该县城的一段,是县城的主发展轴。站前广场紧贴现状火车客运站候车楼,与本道路同期设计。 现状场地地势平坦,属于平原地形,借土运距超10公里。道路桩号从起点至k1+100段与现状一条二级公路路线一致,两侧分布有现状建筑物。k1+100至终点段现状两侧主要为农业生产用地,尚未开发建设。 同时设计时道路所处区域尚无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因此该工程仅有县城总体规划作为设计依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站大道两侧均为城市商业用地。进站大道作为联系城市与火车客运站之间的唯一干道,且火车货运站位于客运站西侧,因此客运站的接送客交通及货运站的货运交通成为进站大道的最主要交通来源。站前广场将来作为城北区域的城市广场,也将是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其吸引的交通流也是进站大道交通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控制标高作为设计依据,因此进站大道纵断面设计的总体原则是道路前段基本保持与现状二级路标高一致,以保证与两侧建筑地平一致及减少工程造价。而道路终点须顺接站前广场,道路后段填方量较大,其纵断面设计是控制整个工程造价的因素之一,因此着重对其加以思考。 作为常规工程设计(纵断面图中虚线所示)考虑,纵断面设计终点接顺站前广场(其他部门单独设计)设计标高。经与站前广场设计对接,站前广场北侧接顺与现状客运站候车楼平接,向南以1.669%下坡以利排水。因此,常规设计纵断面方案中(如纵断面图中虚线所示,图中将站前广场段纵坡一并示意),客运站候车楼前地面标高为135.4m。因此,进站大道后段纵断面于k1+180至终点段以2.491%的坡度(坡长470m)爬升以顺接站前广场标高,造成进站大道后段全段均为高填方(最大填高近8米),大大地增加了工程的土石方数量及占地面积,从而大大地增加了项目的工程投资。此外两侧用地未开发前,道路后段建成的效果类似突兀于平地间的高城墙,极大地影响两侧居民出行及大大降低工程的景观效果。再者道路本身纵坡对非机动车的行车舒适性带来较大影响。同时k1+640处设计标高较相交三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