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研习成果-生态水池.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投縣中寮國小100年度環境教育研習-生態水池的永續發展
研習成果
研習時間: 100 年11月 2日
地點: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研習中心生態水池
講師:陳明弘先生
研習名單:如附件簽到表
一、研習內容
生態水池是大自然中動植物繁衍、生活、遊憩的重要活動空間,也是人類
社會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環境。尤其在景觀設計及造園藝術上,生態水池是一
項非常受重視的設施項目之一。所以在各種公園、社區、庭園、校園及遊樂區
均可看到各形各狀深淺及構造不一的生態水池,生態水池的營造管理已是自然
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重要地景元素。
水域環境是大自然動植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基地。不論動物的哺乳類、鳥
類、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魚蝦貝類及植物的濕生植物、水生植物、菌類等,
均會受到水的滋潤而大量繁殖聚集。公園、校園、公私機構之庭園或大自然中
的溪流海岸濕地、湖泊埠池,如能利用適當的空地與充分的水源營造管理為生
態化水域環境,不僅具有景觀、休憩、教育功能,更可為都市化環境增添一些
適合動植物生長,生存之空間,對活化都市生機及生物多樣性保持具有重大而
直接的項獻。
我們目前所看到分布各學園、公園、公共空間的大小水池,都太人工化、
景觀化。池底、池岸幾乎都是水泥與垂直堤岸 ,形狀平整之四方形或圓形,缺
少動植物生存所需的多孔隙空
間、緩衝帶。不規則或平緩池沿與多樣化之水生植物,此外不流動的水源,容
易變成死水池,景觀有餘,生態不足,缺乏生機可供觀賞,故價值不高。為配
合全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育之潮流,創造更多對野生動植物友善而且適合他們的
生活與生存的水池,提升人類居住環境之機與生態品質,謹就生態水池之規劃
設計原則及植栽等,提出數項淺見,供各界參考與指數。
1. 生態水池規劃設計基本理念
(一)水深
水深以安全考量為主,大部分池面水位不要比 60 公分深,且應具有層次變
化,從 10 公分~60 公分間分配置不同之需要比例。如果要蓄養較多之魚蝦貝類
且利於魚類棲息過冬,可於中間或非觀察區(保護區 )保持 4 公尺~2 公尺之深水
區。
(二)形狀
應求不規則,彎曲且多變化避免平直整齊之形狀。可考量設計成數層梯田;
式不等水位的區帶,同水位的區帶,水道可連接式獨立,不同梯度的梯田可創
造水流或高差的效應。
(三)池底
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壓實成60~80 公分的土底即可防漏,不必使用水
泥或磁磚等。並於地底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
具有變化之地形,提供水生動物選擇與利用,池邊1-2 公尺斜坡預留為潮間帶
及透水區。
(四)植栽
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保留栽種
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並應使植物枯枝落葉和水體有最多的接觸面。
(五)池岸
水岸之邊坡應平緩,並以自然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石切成;營造動物喜
歡之緩和邊緣,切勿設置成垂直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
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之進出及棲息之隱蔽性。
(六)池中堆置物
可放置枯木、石堆、枯竹,並使部分沈入水中;部分設置為直立之棲木 部;
份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亦可形成水陸兩棲動物及天
然通路及水鳥駐足點。
(七)人工生態浮島
池中儘量預設 1~3個人工生態浮島,可利用竹筏或木筏,混合種植多樣化
植物,如水社柳、莎草、禾本科草類。
(八)流動水
流動之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可以用沈水馬達創造類似之循
環水利用。流動水域及利用沈水馬達製造震動效應可減少水域中藻類大量滋生。
(九)日照
光照是必要的生態環境因子。池面大部份面積每天應維持適當之光照,以
利各種動植物繁殖生長。池邊可種植親水性的喬木或灌叢,但要避開高大的人
為建築物。
(十)動物之引入
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而天然的進水溝渠或排水溝渠等,自然廊道可供野
生生物進入之途徑則最好讓野生動物自然地逐漸建立其族群,否則可以小規模;
放養泥鰍、馬口魚、蓋斑鬥魚、貢德氏蛙、盤谷蟾蜍、黑眶蟾蜍、澤蛙、拉杜
希氏蛙、各種蜻蜓(幼蟲水蠆)等原生物種;但要設法防止放生行為並移除福壽
螺、錦鯉、吳郭魚、巴西龜、琵琶鼠等外來物種。如果外來物種進入;將造成
迅速繁殖而使水池遭到生態浩劫。
(十一)教育利用及保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