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铺装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铺装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 潘宜 黄鹄 摘要: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世界城市景观出现“趋同化”现象,各地原有鲜明的地域 性城市景观逐渐消失.本论文以城市铺装景观的地域性特色为研究对象,从铺装景观的色彩、 质感、构形,尺度以及边界处理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铺装景观的设计 原则,并通过实例分析,提出塑造城市铺装景观地域性特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铺装景观地域文化城市特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景观出现了十分明显的“趋同”现象,城市地域特色日渐丧失,随之而来,城市居民对环境的归属感亦日渐失落。 铺装景观是城市景观组成的重要元素,是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它反映着城市的特色与活力,也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与风貌,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城市铺装景观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景观系统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识别性,应与周边建筑形式和谐统一,无论从色彩、材料、构形与尺度等方面都应形成一种动人的旋律,并由此反映城市的特色与个性。 此外,城市铺装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底界面,被学者们称为“城市第二轮廓线”,具有物质功能和环境艺术双重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图示,城市铺装景观在交通、散步、功能划分、空间标示等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体现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具有重要影响。1.城市铺装景观的发展历史 欧洲城市铺装的历史源远流长,各历史阶段都有占主导地位的铺装类型以及相应的形制和风格。其所用材料都是极易获得的自然物。如碎石、沙砾、绿草等,其中以石材最为普及。欧洲自公元前5世纪罗马时代以来,石材一直是城市主要的铺装材料,并为欧洲城市居民所喜爱。由于石材具有耐损、防尘、排水、便于管理等特点,最初使用的目的还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当铺装的表面经历千百年南来北往的脚踵磨砺后,当初平整的地面出现了微妙别致的起伏,宛若一件件历经沧桑的艺术作品,记载着古老城市的故事。此时成百上千的石块已经汇聚成一种独具韵味风格的“景观”。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城市景观塑造中占主导地位。在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技术中,铺装材料主要是方砖、条石、碎石和砂砾等。古代工匠利用这些朴素的铺装材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力造作,在根本上和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力风景的欧洲铺装风格大相径庭,从而创造出了至今仍然令人惊叹不己的铺装杰作。特别是在宫廷建筑、陵墓、宗教圣地和风景园林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景观铺装实例更是俯拾可取。2现代城市铺装景观存在的问题2.1铺装景观材料的单一性 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现代城市的铺装材料大部分都是工厂化生产的产品。以我国为例,全国各地都使用同样的铺装产品,城市地面材料千篇一律。高度统一的铺装材料几乎让城市的地方性、传统性、历史性丧失殆尽。作为城市的“表皮”,城市铺装材料日益缺乏该地域城市的地理特色,我们很难利用铺装的不同尺度和材质来分辨出街区的功能及特点。2.2现代化交通工具造成铺装景观格局的混乱 随着传统的以街道为%t5的社会生活的萎缩,以汽车交通为中心的城市道路不仅分割了城市空间,还扼杀了丰富的城市铺装。公共空间领域的大幅度缩水,基于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长距离的通勤和单一的城市空间,以往在街道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复合的社会行为被规范到相应的单一的空间与场所之中。道路铺装的功能除了交通之外,景观功能所剩无几,以汽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上的偏差以及单调贫乏的设计手法导致了城市环境尺度体系的单一化,适合人体尺度的微环境景观不被重视,铺装景观缺乏关注和亲和力。2.3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铺装景观带来负面影响 现代商业、交通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人性尺度空间的消失,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传统商业以及由此维系的社区网络与邻里结构遭到破坏,铺装景观也随之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讲求效率,追求流动的大尺度城市道路。很多大中城市为满足交通需求,盲目一味拓宽道路路幅,增加机动车行驶车道,从而使铺装景观面积大大减少,弱化了铺装在城市特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2.4城市大规模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 由于以“成本一一效益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开发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社会约束机制,导致城市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街区景观被高利润的房地产项目所取代。而正是这种简单的大规模开发改造导致了传统城市街道景观快速消失。很多城市由于商业开发使街道底侧界面被密封不透的包围起来,城市铺装景观形式呆板、毫无特色。行人行走在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各家店铺临街的入口铺装五花Jkf-〕,破坏了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2.5城市铺装景观设计水准不足 某一些城市景观设计师只是单纯采取“依葫芦画瓢”的方式生搬硬抄国内外铺装成功的案例,沿袭别人外在表面的铺装形式,设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