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生态毒理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第一节 砷;一、暴露途径与界面过程
砷的暴露途径:
1、大气暴露途径
2、水体暴露途径
3、土壤暴露途径;1、大气暴露途径
大部分As以气相状态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因此As的污染暴露途径以大气暴露为主。通常情况下大气中As的天然暴露水平可以达到1.5~53ng/m3 。燃煤和冶炼是导致大气环境中As污染暴露水平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2、水体暴露途径
大气中As可通过沉降作用进入水环境,成为水体As污染暴露的途径。据有关资料表明,淡水中As的天然暴露水平为0.0005mg/L,海水为0.0037mg/L。;水域中As的污染暴露通常以砷酸盐和亚砷酸盐形式存在,有时也能与铁、铝、钙一起大量沉淀。在氧化条件下, As一般以砷酸盐形态存在;在还原条件下,则以亚砷酸盐为主。
某些海洋生物能把无机As转化为较复杂的有机As化合物。
一些化学工业、冶炼、电子工业在其生产工艺流程中排出As,这些工业部门含As废水正在造成水环境As的污染。;3、土壤暴露途径
土壤中的不同价态As的溶解度不同, As3+化合物的溶解度比As5+化合物的溶解度大4~10倍,因此土壤中的砷对生命系统的暴露大多是通过As3+化合物的形式进行。
;4、界面过程
砷从大气到土壤,从土壤到水体,或从水体进入沉积物中,要穿过一个边界。同样,砷从沉积物中释放进水体,又从水体挥发进大气,或从大气沉降到土壤,也要穿过一个边界。这些过程的发生,是导致环境系统污染的主要机制。
;二、 毒作用机理与生态毒性效应;2、As对作物的毒害,从生理方面看是由于As影响植物对磷的代谢,使其三碳糖磷酸氧化,并不产生高能的磷酸,以至于在PAC循环中严重阻碍ATP生成,阻碍植物养分的吸收和积累,进而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
3、As对动物的毒理效应产生主要是由于As与酶蛋白质中的巯基(-SH)、蛋白质的胱氨酸、半胱氨酸含硫的氨基(-NH2)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As3+ 与巯基结合引起酶失活, As可以抑制酶的催化活性,可以引起细胞结构的变化,As3+阻滞ATP的合成,引起机体乏力。;高浓度的As3+ 可使丙酮的氧化酶受阻,引发代谢紊乱,阻碍细胞呼吸,使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形成多发性神经炎,肢体感觉异常,运动失调。 As3+还使血管中枢麻痹,高浓度As3+对动物产生危害,造成畸形或突变。 As5+还会造成DNA复制和转录的错误。;(二)砷的生态毒理诊断
利用生态毒理学的原理,对土壤As元素的剂量与植物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观测不同As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1、根生长与根重的变化
作物受到As害后使根部生长受抑制,抑制作用进一步发展就是破坏根与叶组织,致使作物枯死。;杨居荣于1985年开展的实验研究,其结果如下表:;2、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砷对作物的毒作用常表现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李应学等在盆栽试验中研究了 不同土壤As浓度对小麦、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其结果见下表:
;As浓度(mg/kg);3、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微生物对砷的暴露影响在数量上的反应不是非常敏感,特别在低剂量暴露条件下观察不到明显的效应,但是,砷对微生物的毒性是存在的。
据报道,As对放线菌、细菌、硝化菌的抑制浓度范围为1000~4000mg/kg,根据菌抑制率的概率值与金属浓度对数的关系曲线,求得As的ED50值,放线菌为15.0mg/kg,细菌为14.9mg/kg。;4、土壤酶活性反应
酶作为土壤组成部分,其活性大小可有效地反映出土壤生化反应的强弱。
吴家燕开展的实验研究表明,As对水稻根系脱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夏增禄的研究表明,土壤添加As在27.19mg/kg浓度下,对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三种土壤酶都产生一定的抑制。;(三)对人体的毒害效应
途径:生活中误食As污染的食品、误饮As污染的饮料,或误服含As的农药等。
症状:
1、急性As中毒症状,胃部和腹部剧烈疼痛,患者口内有金属味感,有时呼气有大蒜气味,严重者出现脱水和休克。
2、慢性As中毒症状,厌食,指甲失去光泽、脆而薄,同时可引起末梢神经炎。;三、生态毒理效应及调控;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作物中大豆易受As毒害,大豆轻度毒害时表现为干物重下降,长势较弱、萎缩,严重毒害时则造成绝产。小麦As中毒的症状表现为根部枯死,地上部生长发育受阻。不同As暴露浓度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同,其结果见下表:;草甸棕壤添加As对水稻的影响;(二)调控措施;不同客土深度对土壤可溶As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客土工程措施优点:
治理效果彻底稳定,使用于大多数污染土壤的治理。
缺点:
工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