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工潮中的位置和参与利益和互惠.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
Volume 40 第四十期 (2014) : 熟悉和陌生的香
Article 8
港
5-2014
碼頭工潮中的位置和參與、利益和互惠
Yingtong TAN G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 .hk/mcsln
Part of the 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
Recommended Citation
湯映彤 (2014) 。碼頭工潮中的位置和參與、利益和互惠。文化研究@嶺南,40 。檢自:.hk/
mcsln/vol40/iss1/8/ 。
This 文化評論 Criticism is brough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 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It h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editor of Di 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碼頭工潮中的位置和參與 、利益和互惠
湯映彤
(圖片來源: )
二零一三年三月底,為了爭取合理的加薪,國際貨櫃碼頭數百名工友罷工。工潮持
續了個多月 ,經傳媒報導、社區街站、和網絡的傳播,事情逐漸引起廣泛的關注和
支持,捐款、捐物資的有心人不計其數 ,熱心支援的團體或個人,都用自己不同的
方式 ,投注精神和時間在這運動之中 。我和德昌里二號三號舖 (下稱德昌里)的一
班朋友,從第一日起便開始加入聲援,與工友一起留守碼頭和長江中心 ,經歷碼頭
上的風雨陰晴,由借煙、借火開始打開話題,到合力建帳篷、談天看戲,又會分享
飯菜、睡袋、地蓆、外套 、拖鞋,甚至經驗、技術、血淚和口水,建立如街坊又如
戰友的關係 ,當中反覆經歷踏實與無力的感覺,思潮起伏,心情亦隨著時態的發
展,每日如坐過山車般起起伏伏 。
1
本文嘗試以類近「自傳式寫作」的方法,從我們/德昌里這群體的生成、習性和在
社運圈子中的位置開始,檢視我們在這次工潮中的選擇和限制,因而處身的位置及
參與的方式;亦借用 Bourdieu 有關「利益/興趣」 (interest )的理論,嘗試較抽
離地理解我們參與的目的和狀態;並借 Gudeman 對禮物 (gift )和互惠
(recirprocity )的分析,重新思考我們參與的方式,所達至可能/不可能預期的效
果。
從自我觀察和體驗的角度出發去寫作,必然混雜於自己處身的時空脈絡、政治意識
型態及社會價值觀之中 。但希望透過這次的練習,在社會脈絡下重新理解自己的位
置,疏理行動中的情感和經驗,尋找「對過去校正性干預」1之可能,以及面向未
來的力量和盼望 。
德昌里的習性和位置
Bourdieu的圈子 (field )是指由不同位置 (position )和位置的生成 (positioning )
等所建構而成的網絡 ,或權力的社會關係 。「在不同位置上行爲者 (agent )相互
爭奪以獲取、積累或壟斷不同形式的資本 (物質、服務、知識、身份、地位等
等)。圈子就是這些資本生産、流通和佔用的場所。圍繞不同類型資本的爭奪也就
2
形成了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圈子有其習性 (habitus ),而不同的習性亦影響著
圈子之間的結構和關係。習性所指的「是一種集體性的、持久的、規則行爲的生成
3
機制」 。習性的形成,關乎圈子內的人不同的性格、傾向、素質、偏好 (system
of dispositions )。群體的習性一方面是對個體行為的制約 ,而另一方面這些習性又
會內化成為個子行為的傾向 。「習性是行爲的結構性限制,但又是行爲 (包括觀
4
察、自我期許)的生成模式」。
1 廉兮, 〈教育的穿牆越界:從理解處境出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