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高血压伴抑郁症状治疗分析_.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老年性高血压伴抑郁症状治疗分析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 冯德辉 共病的概念 1、躯体疾病与躯体疾病共病 高血压与冠心病 2、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共病 高血压与抑郁症 3、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 精神分裂症与高血压 4、精神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 1、Seiner Mallya 回顾了1970年~1998年的有关文献: 伴有抑郁的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较不伴有抑郁的病人高, 尤其是心肌梗塞后出现抑郁的病人预后较差。 2、社区研究: 躯体疾病是老年伴发抑郁的最常见诱发因素; 内科疾病较严重的病人抑郁发病率显著升高。 WPA/PTD Educational Program on Depressive Disorders. Gavard JA, et al. Diabetes Care.1993;16(8):1167-1178. 慢性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高 ( WPA / PTD , 1997) 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症比例明显增加 脑血管意外 20 ~ 40 % 肾病透析 18 ~ 53 % 帕金森病 40 % 糖尿病 33 % 冠心病 40 % 甲状腺功能减退 12 ~ 45 % 心肌梗塞 45 % 柯兴氏综合症 19 ~ 36 % 高血压 20% 功能性胃肠道障碍 50 % 恶性肿瘤住院病人 42 % 外科手术后 22 ~ 32 % 恶性肿瘤门诊病人 33 % 老年住院病人 36 % 类风湿性关节炎 42 % 老年门诊病人 24 % (2)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轻、中、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为 29. 4%,10. 3%, 2. 4% [6] ,及时给予干预,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及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选择抗抑郁药要慎重,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对 心脏有明显毒副作用 ,可致体位性低血压、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对伴抑郁症的高血压病患者通常未能使用。 (4)正是在此基础上 ,我们设计了本组试验。目的:为探讨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对老年性高血压并发抑郁、焦虑障碍患者的降压效果的影响。 (1)心血管病常伴发焦虑、抑郁症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1] ,而这可直接影响患者血压的控制和生活质量。需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病同治才能取得较满意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老年性高血压伴抑郁、焦虑患者92例,男 54例 ,女 38 例 , 年龄 60~82 岁,平均(66 ±5.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 抗抑郁治疗组(50例)。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或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合并心、脑、肾功能损害及糖尿病的患者。 采用汉密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焦虑量表(HAMA)评定病人的抑郁、 焦虑状态[2] ,将 HAMD≥18 分、HAMA ≥14 分定为并发抑郁、焦虑障碍。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压水平及基础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片 10mg,1 次/ 天;抗抑郁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氟西汀20 mg,1 次/ 天;疗程 8 周。 1.3 观察指标 (1)偶测血压:患者每 2 周随访 1 次 ,每次使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臂 坐位血压。 (2)24小时动态监测(ABPM):在治疗开始前及8周后各进行一次 ,每次从 上午(8:00~9:00)起连续监测 24 小时 ,日间(6:00~22:00)每 15分钟测血 压一次,夜间(22:00~6:00)30 分钟测血压一次。 (3)降压效果判定标准:舒张压下降 ≥10 mm Hg并下降至正常或下降 20mm Hg以上为显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 10mm Hg但下降至正常或下降 10~19 mm Hg为有效 ,未达上述水平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0.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表示,采用 t 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治疗前的基本情况(X±s) 组别 n 年龄 性别 病程 收缩压 舒张压 心率 (岁) (男/女) ( t /年) (p / kPa) ( p / kPa) (f/次.min ) 治疗组 50 67±5.7 29/21 7.7±1.5 164±55 108±21 71.3±6.9 对照组 42 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