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B)实验指导书修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监测(B)
实验指导书
苏州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
实验一:污水中油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油的方法,以及适用范围。
二、实验原理
石油及其产品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带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50~260nm,带有共轭双键的化合物主要吸收波长为215~230nm。一般原油的两个主要吸收波长为225用254nm。石油产品中,如燃料油、润滑油等的吸收峰与原油相近,一般原油和重质油可选254nm,而轻质油及炼油厂的油品选225nm。
本实验所用油品为15号机油,因此,测定波长选用225nm。
三、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10mm石英比色皿
1000 mL分液漏斗
G3型25mL玻璃砂芯漏斗
四、试剂
1、标准油贮备液:准确称取油品0.100g溶于石油醚中,移入100ml容量瓶内,稀释至标线,贮于冰箱中,此溶液每毫升含1.00mg油。
2、标准油使用溶液:临用前把上述标准油贮备液用石油醚稀释10倍,此溶液每毫升含0.10mg油。
3、无水硫酸钠:在300℃下烘1h,冷却后装瓶备用。
4、石油醚(60—90℃馏分)。
5、1+1硫酸。
6、氯化钠。
五、测定步骤
1、标准曲线的绘制
向6个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1.00、2.00、.00mL标准油使用溶液,用石油醚(60-90℃馏分)稀释至10mL标线。在选定波长处,用10m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经空白校正后,绘制标准曲线。
2、水样的测定
(1)、将已知体积的水样,仔细移入1000mL分液漏斗中,加入1+1硫酸5mL酸化(若采样时已酸化,则不需加酸)。加入氯化钠,其量约为水量的2%(m/V)。用10mL石油醚(60—90℃馏分)清洗采样瓶后,移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摇3min,静置使之分层,将水层移出分液漏斗。
(2)、将石油醚萃取液通过内铺约5mm厚度无水硫酸钠层的砂芯漏斗,滤入25mL比色管内。
(3)、将水层移回分液漏斗内,用10mL石油醚重复萃取一次,同上操作。然后用5mL石油醚洗涤漏斗,其洗涤液均收集于同一比色管内,并用石油醚稀释至25mL标线。
(4)、在选定的波长处,用10mm石英比色皿,以石油醚为参比,测量其吸光度。
(5)、取水样相同体积的纯水,与水样同样操作,进行空白试验,测量吸光度。
(6)、由水样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油含量。
六、计算
式中:m——从标准曲线中查出相应油的量(mg);
V——水样体积(mL)
七、注意事项
1、不同油品的特征吸收峰不同,如难以确定测定的波长时,可向50mL容量瓶中移入标准油使用溶液20—25mL,用石油醚稀释至标线,在波长为215—300nm间,用10mm石英比色皿测得吸收光谱图(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的吸光度曲线),得到最大吸收峰的位置。一般在220—225nm。
2、使用的器皿应避免有机物污染。
3、水样及空白测定所使用的石油醚应为同一批号,否则会由于空白值不同而产生误差。
实验二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氮氧化物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以NO和NO2形态存在,测定时,将N0氧化成NO2,用吸收液吸收后,生成亚硝酸,再与对氨基苯磺酰胺进行重氮化反应,然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作用生成玫瑰红色的偶氮染料,比色定量。
因为NO2(气)不是全部转化为NO2-(液),故在计算结果时应除以转换系数,使用称重法校准的二氧化氮渗透管配制低浓度标准气体,测得NO2(气)--NO2-(液)的转换系数0.76。
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为氧化氮浓度10倍时,对氧化氮的测定无干扰;30倍时,使颜色有少许减退,城市环境大气中较少遇到这种情况。
臭浓度为氧化氮浓度5倍时,对氧化氮测定只有小的干扰,最大的干扰作用发生在采样后三小时,使溶液呈现微橙色。
过氧乙酰硝酸脂(PAN)使试剂显色,在一般环境大气中PAN浓度甚低,不会导致显著的误差。
灵敏度0.25μg NO2/5mL,采样体积为6L时,最低检出限0.04mg/m3。
三、仪器
1、多孔玻板吸收管;
2、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3、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管;
4、分光光度计;
四、试剂
所有试剂均需用不含亚硝酸根的重蒸蒸馏水配制,检验方法是要求用重蒸蒸馏水配制的吸收液不呈淡红色。
1、吸收液:50mL冰醋酸与900mL水混合,加5.0克对氨基苯磺酸,再加入0.5克盐酸萘乙二胺(C10H7 .NHCH2CH2NH.2HCl)于1000mL棕色容量瓶中摇匀,溶解后用水稀释至标线,贮存于棕色瓶中,放在冰箱中可保存一个月不变,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