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工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工作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大量民工纷纷外出务工,农村中小学生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常年外出打工,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其子女就寄托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家,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或寄养教育的现象。导致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性格孤僻、厌学逃学、辍学、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沉溺网迷,甚至违法犯罪。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学生,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学生教育这一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当好班主任呢?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有效的监护,缺乏家庭应有的亲情、温暖,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使他们的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错位。留守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得不到亲情的滋养和满足,得不到生活的需要与保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又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亲情缺失难于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而对留守学生来讲,学校成了他们唯一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教育失去了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回应,使学校的管理措施在家里得不到强化、补充,学校教育单边难支。
2、农村留守学生的生活失控。留守学生的家长,在子女的用钱上,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一是父母因没有时间对子女学习、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愧疚感,于是就给子女较多的零花钱,使留守学生因金钱过多而丧志、而生惰、而生非、而变坏;二是有少数父母在外务工工资低,生活窘迫,给子女拿的钱少,根本无法满足孩子的生活学习的需求,导致孩**时间生活在窘困、自卑的阴影之中,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孤僻和悲观厌世的畸形心理。这些生活问题,常常是隐性的,也很难得到临时监护人和学校教师的注意,也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
3、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缺少辅导、监督。一是作为监护人的临时监护人的职责与角色定位,首先对留守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关注优先,而严格训诫、行为表现的监管很少,对学业的介入就少之甚少。二是作为隔代教育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老式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的差异,文盲率较高,与留守学生的思想观念差异极大,沟通障碍明显,对其学习就更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和督促。
4、农村留守学生的安全无保障。由于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中,出现了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管理空档,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严重存在,留守学生溺水、触电、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一旦有心理问题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也不方便或不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与倾诉,如果又不能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及时辅助和矫正,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身心的不安全。
二、班主任做好留守学生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全机制,发挥班主任的主角作用。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学生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学生学文化、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班级里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开通亲情,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2、让留守学生找到家的感觉。
(1)感情输入。留守学生因为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缺少父爱或母爱。因此,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时,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他们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倾注更多的爱,关心、体贴他们,经常与他们谈心,极力营造亲情氛围,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在班集体中找到家的感觉,从而自由、愉快地成长。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树林里那么大,也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是一样,各有各的优点,缺点也不尽相同。曾经有些老师对某些学生的评价是:学习不认真,经常违反纪律,真是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真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特点,都有其聪明的一面,只要他发挥其优势的一项,弥补自己的弱项。使他们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这样,他们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