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综合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综合防治
1 裂缝的形式、特征及时间
1.1 形式
主要由L型墙角出450斜缝;现浇板负弯起筋端头的裂缝;现浇板施工缝处的裂缝;其它不规则的裂缝。
裂缝的特征及时间
通常在无使用荷载情况下产生的贯穿及不贯穿裂缝。受拉构件出现裂缝的特征,是在出现第一条裂缝并达到一定宽度后,在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出现第二条裂缝,且第一条裂缝的宽度不再扩大。裂缝的宽度一般都在0.3mm以内。
裂缝产生的时间分为早期、中期、后期。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内,中期裂缝在六个月内,其后一至两年或更长时间属后期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作用,如温度变形、干缩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变形等。此类裂缝几乎占全部裂缝的80%以上,其涉及到结构设计、地基基础、施工及材料等诸多因素。
2.1 模板工程
模板支撑体系没有认真计算。模板支撑间距过大;上层支撑同下层支撑不在同一垂直线位置;琵笆撑之间没设拉杆,相互之间不能形成一整体;支撑与楼面接触没有垫楔子(校正高低后钉牢),一句话就是模板及支撑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强度、刚度、稳定性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从而致使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局部变形,从而导致混凝土楼面开裂。
规范规定现浇板结构跨度2mL8m,其拆模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其标准值的75%。这个概念应理解为此时现浇构件仅能承受自身的荷载,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该层现浇构件拆模时仍在承受上层的荷载,如果此时拆模实际仍属一种早拆模现象。
混凝土龄期为28d,但是还有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在20±3℃;二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潮湿空气。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忽视这两个条件,到了28d就拆模。从混凝土强度曲线表中可知,采用32.5强度等级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在1~5℃状态下,28d强度仅为其标准值的70%左右,如果此时拆模也是一种早拆模现象。板模早拆必然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内伤”。
混凝土工程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中,有80%左右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自应力而产生的。混凝土强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而现在施工中往往存在配比不能按标准要求配制,采用体积比,粗、细骨料严重偏差;还有为了施工方便,增加细骨料减少粗骨料用量,增加用水量。诸如此类因素都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规范中取混凝土抗拉μfc=0.23μfcu2/3,由此可见,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随其抗压强度的降低而相应降低。
混凝土浇筑以后,未按规范要求的时间及时进行养护,表面失水过快,出现不正常的干缩现象,使得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而导致其表面开裂。
板面混凝土不用平板振动器振捣,用插入式振动棒平拖振捣,导致混凝土中的粗骨料不均,从而使得其强度不均。
2.3 钢筋工程
钢筋绑扎间距不均,有的甚至超标,造成混凝土板局部抗拉能力不一,从而导致薄弱区域的混凝土在其自然收缩或荷载作用下造成开裂。钢筋负弯起筋绑扎位置不正确,保护层有偏厚、偏薄现象。L角处负弯起筋不是双向布置,产生45°斜裂缝。
钢筋的保护层偏薄,板底有露筋现象,发展下去导致钢筋锈蚀,钢筋体积膨胀,引起沿钢筋方向的纵向裂缝。
分布筋绑扎不规范。分布筋的作用是将板面上的荷载更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同时另一种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而且用它抵抗温度、收缩应力。而现在施工中往往分布筋调直不够,间距偏大,帮扎不好。
操作工艺不当及楼面施工荷载偏早
住宅工程现浇板施工缝留置不当,或现浇板施工缝处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1.2N/mm2,就进行下一施工段的混凝土浇筑,导致混凝土施工缝处产生裂缝,或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遭受破坏而产生裂缝。
混凝土板上荷时间偏早,根据规范要求混凝土构件浇筑完毕后,该强度达到1.2N/mm2后方可上人或堆放临时荷载,而混凝土强度要达到1.2N/mm2的大致时间是,1~5℃时为44h;5~10℃时为28h;15℃时为20h。现在有的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根本不考虑气温、湿度等因素,浇筑完12h就开始上人和施工荷载。
2.5 材料
(1) 水泥强度等级偏低
如果水泥标号偏低,必然会多用水泥,相应水的用量也将会增多。而实际混凝土中水化反应所需要的水一般为水泥用量的20%~25%,如此将会增加混凝土中多余水分及空气,导致混凝土干缩量增大,也易产生裂缝。
砂、石骨料
砂石含泥量超标。砂偏细,同标号的混凝土中用细砂的用水量每m3将会增加5~10㎏,而用粗砂每m3将会减少5~10㎏,两者相差10~20㎏左右,用细砂将严重增加混凝土的自身收缩。
裂缝的防治措施
3.1 施工方面
模板支撑体系应认真进行计算,琵琶支撑间距应该控制在@800以内,上层支撑同下层支撑放在同一垂直线位置上,撑子之间设好拉杆,形成整体,支撑与下层楼面接触处垫楔子。总之,模板及支撑在安装后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对于现浇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要做到这一点,在浇混凝土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