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收入渠道助力精准扶贫.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拓宽收入渠道助力精准扶贫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笔者结合潼关实际,分析了农民收入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特色产业、搭建脱贫平台、培育主导产业、全民创业、“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途径和手段,对今后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寻求经济合作伙伴,设立农村社会保障组织三项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 产业 扶贫
“十三五”时期,潼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黄金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结合县上实际,我对潼关产业转型发展,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助力精准扶贫,确保全县农村早日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潼关县农民收入现状及存在问题
潼关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从上表一可以看出,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3%,且贫困面较大,是全省65个贫困县之一
据表三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8元,比上年增长9%,位列全市11个县市区第9位,恩格尔系数为30.9%,纵向看收入继续增长,但横向看收入不容乐观;且农民收入比较单一,在其组成中,占比也不均衡,主要是工资性收入(42.4%)、经营性收入(30.7%)、转移性收入(17.2%),其中经营净收入从事第三产业收入很大,是上年的4倍多,占总收入的12.1%,而农民通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获取租金净收入虽较上年有所增多,但在整个收入中仅占1.3%,说明农民对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意识还不够清晰,转移性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收入;农民生活中,获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其它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报销医疗费、政策性惠农补贴等社会保障性收入不够高
表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5.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6.55亿元)的9.6%。据表四来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的3项指标数据看,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为零,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很小,居全省82个县市第71位
这些足以说明,潼关县农民收入还存在很大差距,收入渠道有待拓宽,农民生活水平还不十分富裕,全县农村各产业发展很不平衡,一产业发展相当滞后。按照2015年陕西省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950元(国家定2850元)的新扶贫标准衡量,今年全县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195户,贫困人口6528人,贫困面达5.8%。计划年底脱贫17个村,4560 人,2017年底实现全部脱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产业扶贫拔“穷根”,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愿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扶贫的支撑,通过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拉动贫困人口迈上小康生活之路。目前全县共有可通过产业脱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490户,人口 4470人,县上要坚持“依托产业搞扶贫、通过扶贫促产业”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民的引导扶持作用,落实相关配套优惠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把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7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项目,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多种带动方式量化到户,扶持、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融入突出发展的四大特色产业(软籽石榴、油用牡丹、生猪、种鸭)中,通过以强带弱、强弱组合的形式,以科技指导为支撑,以资金投入为保障,激发贫困农民主体活力,消除依赖心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转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做到“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局面,还可组织先富起来的产业大户、致富能手带动身边贫困户发展,强化产、供、销各环节的服务,实现“精准扶贫、产业增收、共同富裕”,确保全县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2、发展特色产业,搭建扶贫平台。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归纳,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重点选择与脱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既有发展能力、又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通过培育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手工作坊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贫困群众搭建一个产业脱贫平台,形成“企业+扶贫工作组+贫困户”的新型帮扶模式,通过实体及“互联网+”推广产品销售,实现足不出户轻松挣大钱。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二、三产业发展,既加强了财产性收入,又增加了工?Y性收入
3、立足区位优势,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立足各村资源要素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有效模式,确定各村农民种养习惯,将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鸭子、生猪、山羊、蔬菜、林果(葡萄、苹果、猕猴桃等)作为贫困村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明确“一村一业、多村一业、多业并举、连片开发”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和扶贫政策支持,在县上南部靠山镇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