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含解析).docx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题目。
【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乙】
怀疑与学问(节选)
顾颉刚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②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丙】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甲】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甲】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经过“怀疑”“思索”“辨别”后才明确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①怀疑“”的说法;
②思索:﹔
③辨别: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3.【丙】文中的故事最适合做【乙】文中哪一句话的论据?请摘抄该语句。
4.【乙】文引用孟子的话为什么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陆俭明
①语言与文化历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与根基。
②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既有光辉灿烂而又神奇深邃的古老文化,又有各民族交织、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化。无论是我国的古代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主要都是用汉语来记录、来传承的,这充分显示了汉语无与伦比的魅力。
③语言文字对个人、对国家、对世界如此之重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敬重祖国的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都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是构建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
④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目前大家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在纸质媒体和视频媒体上,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不注意语言表达,不注意语言修养,语言方面的毛病随处可见。除了用词、造句不规范之外,随意使用网络词语、中英夹杂、窜改成语也屡见不鲜,有些年轻人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耐”。成语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可是现在一些成语被“谐音”滥用,全不顾对祖国语言文化之破坏,对祖国语言健康的损害。
⑤那么,如何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呢?
⑥首先是要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书面语教育。学生只有掌握好书面语才能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主要是指书面语的素养与能力,目前出现的种种语言文字问题也都出在书面语上。因此在中小学,要引导学生敬重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小养成在作文中、作业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现在有部分学生只顾着学外语,不重视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外语并不错,可以开启人生的一条新路,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视窗。但是须知,外语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外语能力、外语水平的提高也会受限。
⑦其次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写作,有的名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