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说明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1.零件分析……………………………………………………………1
1.1零件的作用…………………………………………………………1
1.2?零件的工艺分析………………………………………………………………1
2.工艺规程设计………………………………………………………1
2.1?毛坯选择……………………………………………………………………1
2.2?工艺路线的拟定……………………………………………………………1
2.3基准的选择……………………
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3.夹具的设计…………………………………………………………
附图…………………
参考文献……………………………………………………………
1.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确定
1.1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的零件是“支架”,它的主要作用是起固定支撑作用。
图1 支架零件图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从零件图上看来,知原图样的视图正确完整,尺寸和公差还有技术要求齐全。从加工表面上看来,毛坯采用铸件,部分加工表面是主要的工作表面。加工表面有:
1).零件的左、右端面(由图纸所示),粗糙度达到6.3
2).Φ80H7的孔,要满足圆度公差为0.005,和前端面以及底面的平行度要求,自身的直线度要求.
3).前端面,精度要求较高,粗糙度达到1.6,用于连接固定其它部件.
4).底面,和前端面的精度要求一样,粗糙度达到1.6
2.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和设计毛坯图
2.1选择毛坯
根据零件图可知,零件材料为HT15-33,零件形状为异形件,且属中批及大批生产,因此选用铸造毛坯,这样,毛坯形状与成品相似,加工方便,省工省料.加工的表面比较少,而且形状比较复杂,故用铸件.
2.2确定毛坯尺寸和设计毛坯图
为保证铸件加工表面的表面特征与尺寸精度要求,在设计铸造工艺时预先增加在机加工时要切去的金属层厚度,根据国家标准GB/T6414-1999,毛坯尺寸=零件尺寸+RMA+铸件公差等级对应的数值CT[1],对圆柱体铸件部分及双侧加工的表面RMA应加倍,对孔以及内腔加工的表面,毛坯尺寸=零件尺寸-RMA-铸件公差等级对应的数值CT.机器造型时,根据零件的最大尺寸,查表得出RMA=1.4mm,CT=0.1mm。故毛坯尺寸是加工表面上的零件尺寸加上1.5mm。毛坯图尺寸见图纸。
3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3.1定位基准的选择
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基准选择的正确与合理,可以使加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到提高。否则,不但加工工艺规程中的问题百出,更有甚者,还会造成零件的大批报废,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1)粗基准的选择。
由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保证相互位置要求的原则。应以不加工面为粗基准;保证加工面加工余量合理分配的原则。应选择该表面的毛坯面为粗基准;便于工件装夹原则;基准一般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选择零件的不加工面为粗基准,加工底面和内孔。
(2)精基准的选择。
由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基准统一;互为基准;自为基准,选设计基准为精基准。用以加工好的底面、平面、内圆柱面为定位精基准。
3.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本零件的加工表面有端面,内孔,底面等,材料为灰铸铁。以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参考相关资料,其加工方法选择如下。
左右端面:为未注公差尺寸,根据GB1800-79规定,需要进行精铣和半精铣。
Φ80H7孔:标注了公差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值1.6,精度较高,需要进行粗镗,半精镗,精镗。
前端面:标注了表面粗糙度值1.6,精度较高,需要进行粗铣,半精铣,精铣。
底面:标注了表面粗糙度值1.6,精度较高,需要进行粗铣,半精铣,精铣。
3.3制定工艺路线
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成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性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用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
方案,具体如下:
工序I 机械砂型铸造毛坯
工序II 清理表面残余沙粒
工序III 人工时效温度(500°~550°)消除应力
工序IV 加工支架下表面
工序V 加工支架前端面
工序VI 铣两端面
工序VII 加工Φ80H7的孔并倒角
工序VIII 检验
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的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工序IV:
加工条件
工件材料:HT15, σb=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