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宾语及其第二语言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具宾语及其第二语言教学 摘 要:工具宾语一直是汉语本体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有时也需要对工具成分作宾语的使用特点进行说明。文章首先探讨了工具宾语的定义,然后通过对工具宾语的形成条件的分析和对工具成分做宾语的句法表现的解释,找出工具宾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对工具宾语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具范畴;工具宾语;工具格;“V+I”结构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工具宾语并不是学习的重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是学习的内容。但是工具宾语的存在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又因为经常出现在日常交际中,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用法:吃大碗还是小碗(在餐馆吃面的情景下)?留学生对此有疑惑而去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教师的解释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教师一定要把工具成分作宾语的特点讲解明白,从而避免学生把工具成分作宾语泛化。如果教师的解释不到位,学生就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你写红笔吧,不要写蓝笔。”因此文章尝试对工具宾语的形成条件和对工具成分作宾语的句法表现进行分析,以期对工具宾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参考
1 工具宾语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具”的解释是:①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②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如“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1]我们要讨论的“工具”只涉及其第一个义项。但是《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所定义的“工具”是自然范畴里的“工具”,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语言学范畴里的“工具”,即进入句法结构里的工具成分(也就是“工具格”)。徐默凡区分了自然工具范畴和语言工具范畴,他认为自然工具范畴的语义特点是:“日常生活中用于达到某一目的的事物”,语言工具范畴的语义特点是“在句子的语义结构中用于达到谓词行为目的的事物”。[2]两者的语义特点的核心部分一致,即都是“用于达到目的的事物”。但是自然工具范畴只是为语言工具范畴提供可能,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工具范畴都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表现为语言工具范畴。如“笔”是属于自然工具范畴的书写工具,在下列句子中:
a)他弄丢了那支笔
b)那支笔被他折断了
c)他送给我一支笔
d)他用笔画了一幅漂亮的山水画
a)、b)、c)中的自然工具范畴的“笔”就不是句子语义结构中的工具成分,而是“对象或受事成分”。d)中的自然工具范畴的“笔”由于是“用于达到画画目的的事物”,是动作“画”的凭借,与动作的关系是“动作-工具”,所以在句子语义结构中表示语言工具范畴的“工具”
深层的工具格在表层的句子中的常规位置是在”用”的引导下作状语,但除此之外,工具格也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工具宾语”在语法教学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很多著述都将“工具宾语”列为宾语的语义类型之一。孟琮在《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对工具宾语进行了这样的描写:“(1)语义:宾语指动作依靠的工具和使用的材料。(2)形式特点:一般都可用“用”把名词提到动词前面来,如:抽鞭子→用鞭子抽。”[3]在孟琮的定义中,将动作所使用的材料也划入工具宾语范畴,扩大了工具宾语的范围,将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相混淆。谭景春在《材料宾语和工具宾语》一文中将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区分开来,认为材料宾语和工具在语义上有明显的差别:材料宾语表示的是一种材料,它往往随动词表示的动作附加在别的物体上,而工具宾语表示的是动作凭借的工具,不会随动词表示的动作附加在别的物体上。[4]本文所谈的工具宾语基本与谭文的观点一致。据此,我们对工具宾语下这样一个定义:“工具宾语是指在句子的语义结构中用于达到动作行为的目的、在句法表层位于宾语位置的事物,它是动作行为的凭借,具有不变性。”我们认为满足“V+I”的“V”都有一个隐含的受事宾语,这个受事宾语或者可以在“V”与“I”的关系中得到明确,或者具体指什么并不清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一个受事宾语,如“吃大碗”中隐含一个受事宾语“饭”,“看显微镜”中的受事宾?Z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知道具体所指
2 工具宾语的形成条件
2.1 工具格作宾语的直接动因
我们用“V”表示动作动词,用“I”表示工具格,那么“V+I”在概念领域通常可以看作由两个事件整合而成:动作事件(V+N受)和工具使用事件(用I+V)[5]。这两个事件整合之后的底层形式是:用I+V+N受。比如说:“吃饭”和“用大碗吃”经过整合之后的底层形式是“用大碗吃饭”。但是,语言表达具有求简的趋向,即讲求语言的经济性,这一点在口语表达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人在吃饭时间前后见面常用的招呼语是:“吃了没有”,宾语“饭”不言自明。这一方面是因为有语境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饭”是“吃”的常规宾语,两者共现频率非常高。所以“用大碗吃饭”就显得有些累赘,这时候直接用“V+I(吃大碗)”就显得非常简洁。所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