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的价值与走向.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笔谈 三篇
事该项研究的人力是相当有限的。有的竹简已出土二三十 培养相关人员 ,就会重蹈敦煌文学研究的覆辙 ,形成敦煌在
年 ,至今还未能很好地进行整理 , 多数只能说还处于释简和 国内,而敦煌研究在国外的怪现象 。当然 ,时代不同了 ,外国
文字处理的阶段 ,而深入的研究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 人不再可能把我国新出土的文献资料成批地掠夺走 。可是
说现在已经热过头了 ,未免十分幼稚 。这使我想起这些年有 整理研究人员的稀缺 ,却可能使这些好不容易在地下保存几
关国学热的争论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了个 “百家讲坛 ”, 千年的资料受到二次损坏 ,甚至得而复失 。这种担心也不是
是面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设立的 “讲坛 ”,其普及 没有依据的。
的意义可想而知 ;开设的效果确也不错 ,许多人踊跃听讲 ,这 十年来 ,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的现状虽然令人鼓
种状况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 。而后 ,有的人借机 舞 ,但是也依然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许多长期从事中
进行商业炒作 ,确实出现了一些闹剧 ,于是便有人惊呼 “国学 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的人员 ,对这一领域的情况不了解乃
热过头了 ”。我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在 旧中国 , 当时多数 或知之甚少的状况依然相当普遍 ,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把最新
人都是文盲 ,然而 , 即使在农村 ,和年龄稍大的人讲话 ,他们 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下一代 。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我
还能随时引用一些 《四书 》、《五经 》里的 “子曰 ”来和你讲论 们的前辈学者 ,都十分关注出土文献的研究 ,并提出了科学
对答 ;历史发展至今天 ,号称全民文化普及率怎么怎么高 ,但 的研究方法 。从近代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到当代饶宗颐
反问一下 ,每年有上千万高中生 、五六百万大学生和研究生 的 “三重证据法 ”,最近有的学者还提出 “第四重证据法 ”等
毕业 ,其中 ,有多少人熟悉这些中国古代的经典 ? 如果不熟 等 ,虽然有争议 ,但它毕竟反映了研究方法的探求和研究视
悉 ,可否谈得上积极运用它们 ? 这种全民不懂中国文化传统 野的扩大 。只有承继优秀传统 ,才能真正开创未来 。承继传
的现象 ,理应引起教育部 门的关注 。应考虑设置相应的课 统 ,就是承继老一辈学者的严谨的治学精神 ;开创未来 ,则是
程 ,让学生从少年儿童时期便能接受这一方面的教育 。这是 要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为中华文化的复兴 、为民族文化的弘扬
关乎中国人人文性格养成的重要问题 。当今我国这方面的 作出贡献 。目前国内兴起的 “国学热 ”、“文化热 ”,虽然有各
教育还远远没能开展起来 , 水温还在冰点以下 , 实在不知 种各样的原因和不同的动机 ,但多数学者是抱着复兴中华文
“热 ”从何来 。同理 ,这数十年来 ,大批古籍出土 ,多者一次竟 化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目的来做这项工作的。西方的
有一百余部 ,如上博简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气 。能够透 文艺复兴 , 曾经借助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宝库 ; 中华文
过这些古代书籍 ,认识那样一个时代的社会 、政治 、文化等众 化的复兴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创造 ,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
多方面的状况 ,直接倾听那一代民众主要是士人的心声 ,通 统文化精神的追寻 。因此 ,我们的研究对象 ,是最古老的民
过研究 ,消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直接与之进行对话 ,是多么 族文化 ;我们从事的研究 ,是最前沿的学术课题 ;我们的工作
珍贵 。可是 ,如前所说 , 国内真正懂得并从事研究的人实在 目的 ,是为推进民族的复兴并参与创造民族的光辉未来 。
少之又少 , 以至于有的学者不无担忧地说 ,如果我们不加紧 作者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