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消防安全管理基础知识——赣州消防大队.ppt

发布:2018-04-27约2.97万字共15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消防安全管理基础知识 一、消防基础知识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为欢迎上级派来的“义务教育与扫盲评估验收团”的26位官员,组织全市能歌善舞的中小学生796人在友谊馆剧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下午6时10分,舞台纱幕因太靠近光柱灯而被烤燃,当火团不断地从舞台上空掉下,明知火灾即将发生时,克拉玛依市教育局的官员命令:“学生不要动!让领导先走!” 796名学生全部陷入火海,325人被烧死,132人烧伤致残;死者中有288人是天真美丽可爱的中小学生。在场的40多名教师绝大部分为掩护学生而殉职。在场的市副处级以上官员有20几个,当时他们的位置离火源最近,离逃生门最远,竟“奇迹般”地无—人伤亡。当时的报道均承认: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这么多学生的伤亡,只因一句“让领导先走”命令而耽误了!“让领导先走”大大扩大了学生的伤亡人数! 第一章 消防工作概述 第一节 消防工作的意义、任务和作用 一、消防工作的意义 火灾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敌人。 消防工作是人类同火灾或其它灾害事故作斗争的一项专门工作。 在我国,做好消防工作,对于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免受火灾危害,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消防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一)任务: 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教学和科研秩序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二)作用: 1、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3、减轻战争造成的火灾危害; 4、减轻地震发生火灾的危害; 5、打击纵火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图为:北川县地震区相片) 2008年5月12日14时1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在第一时间就投入了抗震救灾工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维护灾区社会治安,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 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 一、消防工作的方针 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三、消防工作的原则 新《消防法》中新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 三、消防工作的基本制度 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是消防工作的基本制度。 (一)燃烧基础知识 1、燃烧的本质 燃烧的定义:燃烧,俗称着火,是指可燃物与氧或氧化剂作用发生的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和发烟的现象。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这过程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并且三者要相互作用。了解的这一特点,对我们灭火、防火有很大的作用。 2、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如氢气、一氧化碳)、液体可燃物(如汽油、酒精等)和固体可燃物(如木材、纸张、布匹、塑料等) 助燃物:凡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以及高锰酸钾、氯酸钾等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等) 着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源)称作着火源。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明火、高热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2)燃烧的充分条件 A、一定浓度(量)的可燃物(能与氧化剂发生反应的物质) B、一定比例的助燃物(氧化剂) C、一定能量的点火源(温度) D、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者相互作用(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3、燃烧的类型 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和可燃液体表面所产生的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到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根据闪点划分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着火: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受到着火源的作用面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 自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要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巨大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 4、燃烧条件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 A、防火的基本措施 控制可燃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