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及答案.docx
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1~30题)
1.心肺复苏时首选的给药途径是()
A.心内注射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D.气管内给药
E.肌肉注射
答案:C
解析:心肺复苏时,静脉注射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因为它能迅速将药物送达血液循环,起效快。心内注射操作复杂且可能导致并发症,皮下、肌肉注射药物吸收相对较慢,气管内给药效果不如静脉注射确切。
2.反映左心功能的最重要指标是()
A.心输出量
B.中心静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毛细血管楔压
E.血压
答案:A
解析: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它能直接反映左心的泵血功能,是反映左心功能的最重要指标。中心静脉压反映的是右心房及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肺动脉楔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主要反映左心房压力;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单独准确反映左心功能。
3.患者出现潮式呼吸,提示病变部位在()
A.大脑皮层
B.间脑
C.脑桥
D.延髓
E.脊髓
答案:B
解析:潮式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其产生机制是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当缺氧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恢复和加强;当积聚的二氧化碳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呼吸再次减弱继而暂停。间脑病变时可出现潮式呼吸。大脑皮层病变多影响高级神经功能;脑桥病变常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如抽泣样呼吸;延髓病变主要影响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中枢;脊髓病变主要影响肢体运动和感觉等。
4.对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首先注意()
A.滴速均匀
B.无医嘱不可中断
C.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1次
D.血管收缩剂尽量少用
E.补足血容量
答案:E
解析: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休克时,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否则血管活性药物会使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休克恶化。滴速均匀、无医嘱不可中断、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等也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的注意事项,但不是首要注意的。合理使用血管收缩剂和扩张剂要根据休克的类型和病情而定,并非尽量少用血管收缩剂。
5.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呼出气体的气味是()
A.烂苹果味
B.大蒜味
C.氨臭味
D.肝腥味
E.酒味
答案:B
解析: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呼出气体有大蒜味,这是有机磷中毒的特征性表现之一。烂苹果味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氨臭味多见于尿毒症患者;肝腥味可见于肝性脑病患者;酒味常见于饮酒后。
6.中暑高热使用氯丙嗪出现哪项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A.肛温39℃
B.心率100次/分
C.呼吸25次/分
D.血压80/50mmHg
E.躁动不安
答案:D
解析:氯丙嗪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升降,同时还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当使用氯丙嗪后出现血压80/50mmHg,提示血压过低,可能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应及时向医生报告。肛温39℃在中暑高热治疗过程中仍可能存在;心率100次/分、呼吸25次/分虽有一定变化但未达到严重异常;躁动不安可能是中暑患者本身的表现或病情变化的一种,不是使用氯丙嗪后最需要紧急报告的情况。
7.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
A.40~60次/分
B.60~80次/分
C.80~100次/分
D.100~120次/分
E.120~140次/分
答案:D
解析:根据心肺复苏指南,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以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
8.颅内压增高患者床头抬高15°~30°的主要目的是()
A.有利于改善心脏功能
B.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
C.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D.有利于鼻饲
E.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
答案:C
解析:床头抬高15°~30°可使颅内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心脏功能、呼吸功能与床头抬高角度关系不大;床头抬高主要不是为了鼻饲;防止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可采取侧卧位等措施,而非主要依靠床头抬高。
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心力衰竭
B.心律失常
C.心源性休克
D.心脏破裂
E.栓塞
答案:B
解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引起猝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多在心肌梗死后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发生;心脏破裂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周内;栓塞多在心肌梗死后数天至数周内发生。
10.张力性气胸的紧急处理是()
A.剖胸探查修补损伤
B.输血、输液抗休克
C.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D.胸腔闭式引流
E.立即排气,降低胸腔内压力
答案:E
解析:张力性气胸时,胸腔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