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根据2006年的调查,广州从2012年开始恶化的全球热。本文对广州市2012—2013年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资料来自2012—2013年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及现场调查和疫情简报等。
1.2 本地感染病例
(1) 输入性病例:本地无流行, 发病前15d来自或到过疫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东南亚、南美等) , 有蚊虫叮咬史的现住址在本地的登革热病例; (2) 本地感染病例:发病前15d未离开过本地或未到过有疫情报告地区, 感染地属本地; (3) 确诊病例:参照WS 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 包括临床确诊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1.3 检测方法
1.3.1 血液清学
用酶联免疫捕获法 (ELISA) 检测登革病毒IgM抗体和IgG抗体, 试剂盒由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1.3.2 荧光pcr检测
用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和探针进行荧光PCR扩增, 阳性标本分别以登革病毒4种血清型特异的引物和探针进行荧光PCR扩增, 进行序列测定和分型鉴定。
1.3.3 成蚊密度和诱卵器指数
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同时流动监测白蚊伊蚊分布、孳生环境、伊蚊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 计算布雷图指数 (BI) 、标准间指数 (SSI) 和诱蚊诱卵器指数。BI=伊蚊蚊蚴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户数×100;SSI=阳性容器数/检查标准间数×100;诱蚊诱卵器指数=阳性诱卵器数/布放诱卵器总数×100。
1.4 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2 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
疫情波及地有荔湾 (58.9%) 、越秀 (21.6%) 、海珠 (4.3%) 、番禺 (2.9%) 、黄埔 (2.0%) 和天河 (1.5%) 等12个区县。98例输入性病例中, 44例为境外输入, 54例省内输入, 境外输入以东南亚为主 (泰国15例, 柬埔寨7例, 马来西亚5例, 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各3例, 孟加拉国、印度、老挝和菲律宾各2例, 新加坡、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各1例) ;省内以佛山为主, 共51例, 中山、江门和东莞各1例。
2.3 时间分布
2012年除2~4月和6月外, 2013年除1月、3月外, 其余月份均有病例报告。高峰在9~11月, 占94.9%。
2.4 不同年龄发病情况
输入性98例中, 男56例, 女42例, 性别比1.3∶1, 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本地病例中, 男654例, 女734例, 性别比1∶1.1;年龄7~90岁, 平均40.3岁, 主要为青壮年, 不同年龄发病情况见表2;职业:家务及待业占22.9%, 商业服务占16.0%, 离退人员占15.4%, 工人9.4%, 学生7.0%, 农民5.0%, 干部职员4.7%, 医务人员1.5%, 餐饮从业人员1.2%, 教师0.9%, 其它16.0%。
2.5 3年异化的个人信息
2012年9月在越秀区和番禺区各报告1起, 共报告58例;2013年8~11月在荔湾区、越秀区、番禺区、增城市、白云区、萝岗区共报告8起, 924例, 其中8~9月864例 (93.5%) , 10~11月60例 (6.5%) 。
2.6 其他医疗机构检出可疑标本情况
定点医院送检标本共1 703份, 其中IgM检测阳性531份 (31.2%) , IgG阳性10份 (0.6%) , 两者均阳性101份 (5.9%) ;其他医疗机构送检可疑标本共1 492份, 其中IgG阳性20份 (1.3%) , IgM阳性907份 (60.8%) , 两者均阳性355份 (23.8%) 。2012年市CDC实验室分离出49株登革病毒 (Ⅳ型26株, Ⅲ型15株、Ⅰ型6株, Ⅱ型2株) , 其中输入病例以Ⅰ型为主, 本地病例以Ⅲ和Ⅳ型为主。2013年分离出45株登革病毒, 已鉴定8株:Ⅰ型5株, Ⅱ型2株, Ⅲ型1株 (输入性) 。
2.7 媒介及健康指标检测
2012年BI平均4.53 (1.58~7.12) , SSI平均0.98 (0.07~3.40) , 诱蚊诱卵器指数平均10.09 (1.09~20.55) , BI和SSI月消长均存在明显季节性高峰, 总体BI较SSI高。6~9月, 全市12个区 (县级市) 共监测167个媒介高风险区域, 平均BI为10.31, 平均容器指数12.22, 平均房屋指数7.89。工地、居民区、学校等外环境SSI为3.23。2013年BI平均4.99 (1.67~7.82) , SSI平均1.04 (0.08~3.96) , 诱蚊诱卵器指数平均15.67 (0.27~29.47) , 月消长均存在明显季节性高峰, 但诱蚊诱卵器指数总体较BI高。4~10月, 全市12个区 (县级市) 共监测167个媒介高风险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