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制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铝酸钠溶液的脱硅 在溶出及赤泥分离的过程中,虽然溶液中的SiO2不断转入沉淀,但赤泥中的CaO·SiO2又不断被碱分解,因而溶液中的硅含量始终维持较高。为进行碳酸化分解,必须有一个单独的脱硅工序。脱硅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长期加热溶液,促进铝硅酸钠沉淀:? 此沉淀即所谓“白泥”(或称硅渣) 往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使之生成溶解度更小的铝硅酸钙: 脱硅后的液体送去进行碳酸化分解,硅渣重新返回烧结: 碳酸化分解 把CO2炉气通入铝酸钠溶液中,使CO2与溶液中的苛性碱作用,发生中和反应,生成铁酸钠,从而降低了溶液的稳定性,引起溶液的分解,反应如下:? 铝酸钠分解所产生的NaOH被CO2所中和,因而分解反应得以继续下去。 碳酸化分解后,采用过滤机将氢氧化铝与溶液分离。氢氧化铝经洗涤后送去煅烧,煅烧过程跟拜耳法一样,母液经蒸发后返回使用。 碱石灰烧结法工艺较复杂,能耗高,产品质量和成本不及拜耳法,但能处理低品位的铝土矿(A/Si>3.5) 3、金属铝的生产 熔盐电解法电解槽 Al2O3、冰晶石(Na3AlF6)及其它氟化盐作为电解质,其中插入碳素阴、阳极,通入直流电,经电化学反应,阴极得到液体铝,阳极生成O2,与碳阳极氧化生成CO2。铝液用真空抬包抽出,净化澄清后浇注成铝锭。其质量分数达到99.5%~99.8%。阴极:Al3+(络合)+3e→Al?阳极:2O2-+C-4e→CO2总体: 2Al2O3+3e→4Al+3CO2 电解过程,碳素阳极不断消耗,要不时的调整阴极位置,以调整电解槽温度。 4、Al合金的熔炼与凝固 (1) 熔炼特性: 1)熔化时间长:铝的熔化潜热大,比热大,黑度小,对热的反射强,熔化时消耗热量多,熔化速度慢。 2)易吸氧:与氧生成Al2O3。该膜一旦破坏,进入的氧气很难去除。且Al2O3会随熔体进入铝锭。减少氧化是铝及其合金熔炼的重要问题。 3)易吸氢:吸入的氢,在固相及液相两者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结晶时,形成气孔和疏松的倾向大,减少吸氢又是熔炼的另一种重要问题。 4)易吸收金属杂质:铝是高活性的合金元素,易吸收铁质坩锅和工具中溶解的铁,或从炉衬中的氧化物中置换出铁、硅、锌等金属杂质。杂质进入铝熔体中很难去除。并随熔炼次数增多而增多,防杂质污染是铝熔炼的第三个重要问题。 (2) 熔炼目的与原理 ①目的: ??? 控制气体及氧化夹杂含量,成分合格,获得能保证铸件得到适当组织的高质量液体金属。 ②原理: 鉴于铝合金的易吸气、易氧化、易吸收金属夹杂的特征,防止和去除气体和氧化夹杂则成为铝合金熔炼、浇铸过程最突出问题。采取措施有: 1) 铝液中气体和夹杂物的防止 其主要来源是H2O,它是从搅入的铝液表面氧化膜上、炉料表面(特别是受潮的)、熔化浇注工具、精炼剂中带入铝液的。操作要点: a 炉料:使用前应保存在干躁处,或吹砂去除表面氧化膜。炉料加入之前要预热(150℃~180℃以上)。 b 坩埚及熔化浇注工具:使用前仔细清洁表面铁锈、氧化膜、旧涂料层等脏物,然后涂上新涂料,预热烘干后使用。熔化浇注工具或转运铝液的坩埚使用前应充分预热。 1) 铝液中气体和夹杂物的防止 c 精炼剂、变质剂:使用前先充分烘干。 d 熔化、浇注过程操作:熔化和搅料铝液时,尽量不搅入表面氧化膜或空气。减少转注次数,浇注时应降低液流的下落高度和减少飞溅。浇注完铸件后,勺中剩下的铝液不应倒回坩埚。坩埚底部约为50~100mm深处的铝液中沉积较多的Al2O3的夹杂物,不能用来浇注铸件。 e 熔炼条件:熔炼温度不超过750℃,应尽量缩短熔炼、浇注的持续时间,一般在精炼后立即进行浇注,一般在精炼后2h浇完。 f 气候条件:天气潮湿时浇注时间应更短。潮湿天气(每年的5~10月份)是周期性发生季节性针孔缺陷的原因。 2) 铝液中气体夹杂物的去除(精炼方法) 两种基本类型:吸附精炼与非吸附精炼 吸附精炼:利用吸附剂直接与铝液接触,与铝液中气体与夹渣产生物理、化学或机械作用,达到除气、除渣目的。其净化程度,取决于接触条件面积、持续时间及接触表面状态 方法有:吹气精炼、氯盐精炼、熔剂精炼。 非吸附精炼:不在铝液中加吸附剂,利用某种物理作用(真空、超声波、比重差)改变金属-气体系统或金属-夹杂物系统的平衡状态,使气体和固体夹杂从铝液中分离。其净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