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整理】儿科常见病护理常规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科门诊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温度20度左右,湿度60%左右)。患儿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活动及游戏,以防咳嗽加重。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抢救患儿除外)。
3、输液前作宣教,修剪指甲。
4、给以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营养素摄入均衡,特殊疾病者饮食遵医嘱执行。鼓励患儿多饮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鼓励患儿进食,但应少量多餐,以免因咳嗽引起呕吐。
5、儿科科室普通患儿陪护1人。
6、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正确调整输液速度。有特殊疾病或使用特殊药物。
9、做好患儿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
10、健康教育(1)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流行病期间避免到公共场合;有出院带药者,讲解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11、病房做好消毒工作。
急性支气管炎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与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温度20度左右,湿度60%左右)。患儿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活动及游戏,以防咳嗽加重。卧床时须经常更换体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除。
(2)、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鼓励患儿多饮水,使谈液稀释易于咳出。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进食,但应少量多餐,以免因咳嗽引起呕吐。
(3)、保持口腔清洁:由于患儿发热、咳嗽。痰多且粘稠,咳嗽剧烈时常引起呕吐等,故年长儿在晨起、餐后、睡前漱口。
2、发热的护理 低热不需要特殊护理,体温在38.5度以上时应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防止发生惊厥。
3、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咳嗽、咳痰的性质,指导并鼓励患儿有效咳嗽;对咳痰无力的患儿,经常更换体位,排背,促使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促进炎症消散;若谈液粘稠可适当提高病室的湿度,使室内的湿度维持在60%左右,以湿化空气,湿润呼吸道,也可采用超生雾化吸入。
4、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呼吸变化,若有呼吸困难、发绀、应给予吸氧,并协助医生积极处理
5、用药护理 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口服止咳糖浆后不要立即喝水,以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
6、健康教育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积极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的变化适应能力。积极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各种传染病,按时预防接种,增强机体免疫力。
肺炎
护理措施:
1、环境调整与休息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应避免对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室控制在18度~22度,湿度55%~60%为宜。嘱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引起不安和出汗;内衣应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觉舒适,以利于休息,各种处置应集中进行,尽量使患儿安静,以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2、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病情取采相应的体位,以利于肺的扩张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除。指导患儿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前协助转换体位,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进行体位引流。体位引流的方法是:根据病灶的部位取不同的体位,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程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促使肺泡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作用排出,必要时,可使用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薄利于咳出。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窘迫程度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4、发热的护理 体温增高者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5、营养及水分的补充 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供给走够的营养,利于疾病的恢复。应少量多餐,避免给油炸食品及易产气的食物,以免造成腹胀,妨碍呼吸,哺喂时应耐心,每次喂食必须将头部抬高或抱起,以免呛入气管发生窒息。
6、密切观察病情 1.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小于60次每分、且心率小于160~180次每分、心音低钝。奔马律、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时,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做好抢救准备;;2.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肌张力等变化,若有烦躁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颅内高压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共同抢救;3.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呕吐的性质、是否有便血等,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肠麻痹及胃肠道出血。
7、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加强患儿的营养,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应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教会家长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是患儿在疾病早期能得到及时的控制。
小儿惊厥
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以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害。
护理措施:
1、预防窒息。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立即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在投下放血柔软的物品。解开衣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