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材料(5篇).docx

发布:2025-02-13约3.5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材料(5篇)

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材料【篇1】

出生于1931年的李振声生长在山东淄博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的他开始经历山东大旱灾,这一旱就是3年有余。从此,“饿”就成了李振声对童年最深切的印象。

17岁那年,李振声考入山东农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的他揣着“要让全国人不再挨饿”的理想出发了。

1956年黄河发大水,庄稼被冲的惨不忍睹,而之后免于洪灾的小麦又爆发了农作物病:“条锈病”。一旦有麦苗感染条锈病,整片农田都会造成减产,严重的颗粒无收。在当时,条锈病是世界级农业难题,农民和研究员只能眼睁睁看着能养活4000万人的作物被摧毁。

李振声站在田边看着成片病苗儿,心如刀割。然而束手无策也要硬着头皮上,不能坐以待毙。时年27岁的他开始在农田和实验室两点一线,不停来回,反复研究。

同袁隆平寻找野生不孕雄稻株一样,经过仔细观察与大量寻找,李振声在麦田间发现一株叫偃麦草的杂草,小麦和常见杂草都对条锈病难以抵抗,唯独偃麦草没有受到严重的生长影响,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偃麦草与小麦杂交。

但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天马行空的。马和驴可以杂交,是因为两者都是马科、奇蹄目。那么偃麦草与小麦都属于禾本科植物,理论上杂交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虽然很有创意,但让杂草和农作物杂交的想法还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都认为李振声疯了。对于这项实验,李振声面临很多困难:小麦与杂草基因难以结合;杂交的后代不育;后代杂色多非常不稳定等。

进入研究状态的李振声坚持了7年,毫无结果。第8年,天气出现骤热骤冷的急剧交替,导致千株实验杂交小麦近乎绝产,实验田里一大片的黄让李振声在内的研究员们内心拔凉。

8年的心血毁于天灾,似乎老天爷不想让他做成。擦完玻璃眼镜片后李振声忧郁的再次望向实验田,突然看见远处一株金光色立在田中。而这株金光,就是他要培育的抗病小麦。

来不及庆功,当天他就开展了改良研究的工作中。“小偃4号”、“小偃5号”一直到“小偃6号”,改良工作持续了25年,而其中的“小偃6号”种在80年代末的黄河流域被广泛种植,为我国增产粮食60亿斤。此时,李振声已经扎根大西北30年有余。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材料【篇2】

李振声出生于1931年2月,山东淄博人,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辟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

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的通知》,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2024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事迹材料【篇3】

李振声一生追求的梦想和袁隆平一样,也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他之所以有这个梦想,同样与饥饿有关。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1岁那年,当地遇到连续大旱,村里人把树皮都吃光了。因为饥饿,他的父亲也患上严重的胃病。

当时,年幼的李振声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中药店为父亲拎回一包药来。不幸的是,父亲饥饿的眼睛注视着他长到13岁,便永远离他而去。父亲留给李振声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记忆,便是那双饥饿的眼睛!

饥饿伴着李振声渐渐长大。在饥饿的煎熬中,李振声坚持选择了读书。李振声的家中,挂有两副对联,一副是:“知足者常乐,能人者自安”。另一副是:“聚钱财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这是父亲的家训,也是父亲的遗言。所以靠着哥哥在济南一家店铺当伙计和亲戚的帮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李振声一直坚持读到高二。

然而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拉扯着他兄妹四人,日子过得十分酸苦。最让李振声难堪的,也最伤李振声自尊的,是每个学期开学前他都要去向别人借钱,有时在人家门口站了半小时,也迈不进门槛。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李振声只好辍学,只身来到省城济南寻找工作。一日,他在街头闲逛,忽见山东农学院门口贴有一张招生广告,其中有一条分明写着:“免费食宿”!这让李振声非常惊讶,难以置信:既可上学,还有饭吃,天下还有这等好事?但他决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