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工艺包.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无损检测使用原则和一般要求
一、使用原则
1、承压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比例和合格等级,按设计图样或相关质量验收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
2、射线和超声检测主要用于承压设备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磁粉检测主要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渗透检测主要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铁磁性材料表面检测时,宜采用磁粉检测。
4、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对承压设备的同一部位进行检测时,应按各自的方法评定级别。
5、采用同种检测方法按不同检测工艺进行检测时,如果检测结果不一致,应以危险度大的评定级别为准。
二、一般要求
1、 无损检测机构
1.1进行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的机构应按根据相关法规、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执行检测标准(如JB/T 4730标准)的规定制定出符合要求的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包括通用工艺规程和工艺卡。
1.2检测记录和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
1.3检测记录和报告等保存期不得少于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可转交用户保管。
1.4检测用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应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并有记录可查。
2、 无损检测人员
2.1 从事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无损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2.2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Ⅲ(高)级、Ⅱ(中)级和Ⅰ(初)级。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各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
2.3 Ⅰ级人员可在Ⅱ、Ⅲ级人员指导下进行无损检测操作,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资料。
Ⅱ级人员可编制一般的无损检测程序,按照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或在Ⅲ级人员指导下编写工艺卡,并按无损检测工艺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
Ⅲ级人员可根据标准编制无损检测工艺,审核或签发检测报告,协调Ⅱ人员对检测结论的技术争议。
2.4 检测报告的编制人、审核人的持证项目不符合要求或签发单位与签发人、审核人所持证件中注明的聘用单位不一致时,该检测报告无效。
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原理
射线照相法是χ射线或γ射线在穿透物体过程中会与物质发生互相作用,因吸收和散射而使其强度减弱。把胶片在适当位置使其在透过射线的作用下感光,经暗室处理后得到底片由于缺陷部位和完好部位的透射射线强度不同就会出现黑度差异,从而达到检查出缺陷的目的。
射线检测适用性
1、 射线检测能确定缺陷平面投影的位置、大小,可获得缺陷平面图像并能据此判定缺陷的性质。
2、 射线检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熔化焊对接接头的检测,用于制作对接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射线检测不适用于锻件、管材、棒材的检测。T型焊接接头、角焊缝以及堆焊层的检测一般也不采用射线检测。
3、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三级:A级——低灵敏度技术;AB级——中灵敏度技术; B级——高灵敏度技术。
射线检测技术等级选择应符合制造、安装、在用等有关标准及设计图样规定。承压设备对接焊接接头的制造、安装、在用时的射线检测,一般应采用AB级射线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4、A级和A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3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B级射线检测技术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胶片的本底灰雾度应不大于0.3。采用γ射线对裂纹敏感性大的材料进行射线检测时,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
射线检测的设备和器材
1、常用检测设备
1.1 χ射线探伤机
可分为携带式(150Kv~350kv)、移动式(150Kv~450kv)两种。
1.2γ射线探伤机
常用γ源有Se75、Ir192、Co60三种。
1.3长输管道射线爬行器
图1 携带式定向χ射线探伤机 图2 携带式周向χ射线探伤机
图3 移动式χ射线探伤机 图4 γ射线探伤机
图5 长输管道射线爬行器
2、射线照相胶片
射线胶片在胶片片基的两面均涂布感光乳剂层,目的是增加卤化银含量以吸收较多的穿透能力较强的χ射线或γ射线,从而提高胶片的感光速度,同时增加底片黑度。
3、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
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包括黑度计、观片灯、增感屏、像质计、暗袋等。像质计是用来检查和定量评价射线底片影响质量的工具。
黑度计 (测量底片黑度) 观片灯(观察底片)
增感屏(增感作用) 线性像质计 暗袋(遮光)
四、射线透照工艺
1、表面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