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带农户 做大凤台鸭.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5
基地带农户 做大凤台鸭
凤台县肉鸭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先进事迹
凤台县养鸭协会肉鸭养殖科普示范基地位于城北乡酒东村,拥有8个父母代种鸭场和孵化场、一个肉鸭生产基地2个肉鸭加工厂,占地面积158亩,固定资产900多万元。2005年创产值2800多万元,利税300多万元,培训农民和青少年4500人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03年基地被命名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协会会长李克兆被评为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企业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市级优秀党员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团成员;2003年基地被命名为县级科普示范基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科技报、淮南日报、淮南电视台、凤台报等新闻媒体给予多次宣传报导。
一、引进新品种,普及科学化标准化养殖生产、加工技术
凤台县地处淮河岸边,境内支流纵横,水源十分丰富,农民历来素有养殖肉鸭的习惯和传统,自80年代以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科学意识不强,缺少基地示范和龙头带动,品种更新缓慢,经济效益不高。2003年该基地在县科协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争取项目资金,以科技引路,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鸭舍50多间,建成一个年繁育100万只优质鸭苗的繁育示范基地,每年引进、推广优质种鸭2-3个,其中2003年从英国樱桃谷农场购进新一代樱桃谷SM3父母代种鸭20组,年繁育优质鸭苗45万只;2004年引进澳白星祖代种鸭80组,年繁育优质鸭苗180万只。为了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基地编写了《凤台县无公害肉鸭养殖技术规程》、《凤台县无公害肉鸭疫病防治手册》等技术资料,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优惠提供优质鸭苗,订单回收商品鸭,每年推广肉鸭养殖适用技术3-4次,提高了企业肉鸭养殖的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全县肉鸭产业的发展。仅2005年一年全县共出栏肉鸭800多万只,成为皖北最大的肉鸭养殖基地。随着全县肉鸭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示范基地也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以来,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年繁育100万只优质鸭苗的繁育示范基地,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年出栏50多万只商品鸭的肉鸭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年加工300多万只肉鸭的加工厂,目前,该基地已成为一个集肉鸭苗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和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二、基地带农户拉动产业链
基地成立后迅速在全县培养了15名肉鸭经纪人,经纪人的出现使基地与农民之间架起了一道道的桥梁,经纪人在基地的培训下,上门分片入户负责种苗供应,饲料采购,科学技术指导、疾病防治、成鸭回收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作为凤台养鸭产业链条上的三个环节,基地、经纪人、农户成了一个现实的利益共同体,基地每只种苗让利0.5元给经纪人,经纪人承担起了基地无力承担的面对面服务,同时基地制定了“五统、四分、三先、二抓、一加强”的养鸭规划,“五统”:就是统一鸭舍规划,建立养殖基地,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疾病防治,统一成鸭回收;“三先”:就是先抓基地做示范,先替农民打算盘,先垫成本求发展;“二抓”:就是抓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抓服务体系,鼓励政策到位;“一加强”:加强领导建设肉鸭养殖科学知识,普及专职队伍。通过基地的劳力,我县肉鸭年出栏达800万只,创社会总产值1.7亿元,成为皖北最大的肉鸭养殖基地。
三、制定科普规划,广泛开展科普活动
2006年该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后,立即制定了科普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和任务目标,每年都制定科普工作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普活动,举办科普讲座8-9次,举办科普展览3-4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0次左右,开展科普活动200多天,受益群众达4000多人次。
一是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培育养鸭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示范基地是县农委“科技入户工程”培训基地,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简明易懂的乡土教材,系统地培训养鸭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基地于2004年创办了每月一期的《养鸭通讯》,四年来,先后举办养鸭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24期,培训410人次。桂集乡勇敢村储俊虎、储俊杰兄弟俩通过培训,增强了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科技素质和本领,2004年以来每年养殖肉鸭都达20多万只,2005年又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时产2000只的肉鸭加工厂,先后被评为全县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是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青年农民。示范基地是农科教办公室“阳光工程”实习基地,组织学员边学边干,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年来,共接收实习学员1200多人,其中400多人成为养鸭能手。刘集乡李一通过学习,增强了市场意识和致富能力,2004年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种鸭繁育场,2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