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年中医儿科学.doc

发布:2018-10-17约5.3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go 中医儿科学(A卷) 名词解释 1.乳娥:是指咽部喉核(腭扁桃体)肿大或伴红肿疼痛甚至溃烂,咽痒不适为主症的肺系疾病。因喉核肿大,状如乳头或蚕蛾,故名乳娥。 2.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3.拗哭: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啼哭,如夜间开灯方寐,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的习惯等,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啼哭可以停止。 4.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填空 古代四大要证:痧(麻)、痘、惊、疳。 麻疹分期: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 血压计算公式:(注:1kPa=7.5mmHg) 收缩压(mmHg)= 80 + 2 × 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 × 2/3 乳娥发生于一侧者,名单乳娥;发生于双侧者,名双乳娥;喉核溃烂化脓者,名烂乳娥。 肺炎喘嗽的病理产物是痰热。 附: 小儿体重计算公式: 6个月 体重(kg)= 出生时体重 + 0.7 × 月龄 7~12个月 体重(kg)= 7 + 0.5 ×(月龄-6) 1岁以上 体重(kg)= 8 + 2 × 年龄 2岁后至12岁儿童身高计算公式: 身高(cm)= 70 + 7 × 年龄 2岁以内乳牙颗数计算公式:乳牙数 = 月龄 - 4(或6) 胸围 - 头围 = 岁数 - 1;头胸围交叉时间约为1.5~2岁。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有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于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粗运动: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吸吮、吞咽等)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18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可双足并跳;36个月会骑三轮车。 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 多选 1.容易发生溺水、烫伤、坠床、误服药物以致中毒等意外事故常见于幼儿期、学龄前期。 2.2岁幼儿身高84cm,体重12kg,头围48cm。 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感冒出现夹证的原因: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肝常有余。 哮喘肺实肾虚证的临床表现:病程迁延、哮喘持续、动则尤甚。 简答 何为五迟、五软? 五迟、五软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2.肺炎喘嗽分证论治中变证有哪些?及其治法方药? (1)心阳虚衰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煅龙骨、煅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和营护阴。 邪陷厥阴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合牛黄清心丸。常用羚羊角、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郁金、石菖蒲解郁开窍;白芍、地黄、甘草滋阴而缓急解痉;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另服牛黄清心丸。 病例分析 哮喘发作期 风寒束肺(寒性哮喘) 证候:气喘咳嗽,喉间哮鸣,痰稀色白,多泡沫,形寒肢冷,鼻塞,流清涕,面色淡白,唇青,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苔白滑或薄白,脉浮紧,指纹红。 辩证:本证多由外感风寒而诱发,外寒内饮是其基本病机。辨证要点除喘咳气促、喉间哮鸣痰吼等哮喘发作的表现之外,尚有风寒表证,见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浮紧等;内有痰饮壅阻,阳气不能宣畅,见面色淡白,痰多白沫,舌淡苔白等。本证亦有表证不著者,以寒饮伤肺证候为主。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涤痰。白芍配桂枝,有解表和营,缓急解痉平喘之功;五味子与细辛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共达敛肺平喘之力。本证一般不单用白芍、五味子,以免酸敛收涩留邪。 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化痰止咳;哮吼甚者,加射干、地龙、僵蚕解痉祛痰平喘。若外寒不甚,寒饮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痰热阻肺(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痰稠黄难咯,胸膈满闷,身热,而赤,鼻塞流黄稠涕,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 辩证:本证多为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引动伏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而发作。临证以咳嗽喘急,声高息涌,咯痰稠黄,身热咽红,舌红苔黄为特征。痰热壅盛是本证辩证的关键,外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